德国皇帝没有这种权力,他敢这么做,反对他的势力,会直接让他倒台。已经付出巨大牺牲,取得很大优势的情况下,軍队会极其不满,被民族主义情绪激励起来的民众也无法接受,他们会发动革命。
德国没有选择!
就在当夜,德国大使召集侨民团体领袖,要求德国侨民有将钱存在英资银行的,尽快转到其他银行,有跟英国资本有生意往来的,尽快中止生意。
大使的解释是,防止英国一旦对德国开战,冻结这些资产。之前英国已经冻结了英国本土的德国资产,很难讲他们会不会连海外英资银行中的德国侨民存款都会冻结。海外的帝国资本,跟英国势力的经济联系也一直没有中断,也无法中断。在中国的德国资本,不可能不参与中国最大的海贸国家英国的贸易,许多德国资本都在经营英属印度跟中国之间的贸易,甚至有德资航运公司进行中国、印度和欧洲的三角贸易。他们从中国装载商品,途径印度的时候,会卸下一部分货物,然后装载印度货物,返回欧洲。
一旦英国对德国开战,这些经济联系,就不再安全。
这个解释说得通,因为所有评论家都认定,一旦中德同盟结束,英国会对德国开战。这段时间英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德国的压力,而是持续加大压力,揪着比利时中立地位,不断要求德国撤出比利时。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德国几百万大军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撤出比利时让那些軍队怎么办,可英国人就是揪着这个不可能的问题不放,很明显是一直在为战争做舆论准备。
因此德国侨民团体,相信大使的说法,他们第二日纷纷从英资银行中取出存款,转存入中国银行或者德资银行。进行印度贸易的,也迅速中止贸易,因为三天之内不可能从中国到印度,而三天后,有可能就爆发战争了。
可是消息灵通,且对政治问题十分敏锐的德璀琳却感到这次大使的态度不同以往,如果仅仅是因为担心英国开战,让侨民转移资产,那么为什么不早点说。
况且海外英资银行也不具有冻结德国侨民存款的权力,否则会受到所在国法律的惩治,除非有绝对的理由,英国人才敢这么做。
德璀琳想了一夜,他就想到这样一个可怕的可能,那就是不是英国对德国开战,而是德国要对英国开战,而且这种开战的方式会十分不文明,会让英国进行非常规的报复,包括让海外英资银行冻结德国侨民资产这种程度。
按照他的理念,他应该是让德国不敢宣战,哪怕注定英国会参战,然后英法击败德国,法国和德国同时削弱,英国再次成为欧洲唯一的强国。
但他现在必须满足皇太子的目的,所以他只能让这场战争爆发,而且是三天之内爆发。
这三天,所有人都焦躁,不是换太子一人。
就像当初德国通牒的那二十四小时内一样,国际外交接触十分密集,各国都要确定其他国家的态度,然后为本国的立场做定位。
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加入战争,但有可能加入战争,而且是能够左右战争局势的超级场外力量,势必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重点。
尽管皇太子都不得不公开表态不会延长中德同盟,但德国人依然做着最后的努力,愿意付出大量利益来拉拢中国。其中包括,愿意在战争结束后,支持中国取得法国殖民地。并且愿意大幅度降低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跟中国加强经济联系。
英法同样也在拉拢中国,法国说支持中国夺取德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他们将利奥波德统治下的阿兹特克帝国视作德国殖民地对待,英国对法国的表态做了背书,在中国已经成功取得迈阿密基地,进入大西洋的情况下,英国也不在乎中国是否会取得墨西哥了。
可以说中国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借助英国担忧的欧洲大陆失衡的危机,取得海外利益。但中国却非得要通过一场战争,去争夺未必比这些殖民地更有价值的利益。
只是为了满足皇太子报复英国的执念,而李章铜却还要积极推动这一点。
他先是向英国和法国表态,重申中国不会延长中德同盟条约,但对是否取得墨西哥,他则没有表示。
李章铜不但向英法表明态度,而且公开他的态度,公开宣称,中国不但不考虑延长跟德国的同盟关系,而且在中德同盟结束之后,在德法战争期间,都不会考虑任何形式的同盟。中国将不会卷入欧洲的战争,并且呼吁欧洲国家能够放弃这种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传统,大家文明的坐在一起,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他甚至提出了一个设想,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来仲裁国家间的分歧。
李章铜的态度,让德国最后一丝延长同盟的希望破灭,战场上的形势虽然依然有利,可短期内结束战争,或者奠定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