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节 看守内阁不表态

正是因为进行了如此之多的改革,让英国在各方面走向了现代,推行的许多制度,影响了后来的所有国家,因此格莱斯顿在后世才有极高的评价。

可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改革者一样,不管在后世他的评价如何,在当时他可能不会被人认可,因为无论意义多么重大的改革,不可能马上发挥正能量,损失带来的阵痛,或许会更让人刻骨铭心。

就好像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二战后欧洲各国社会思想影响下,建立了大量国营企业,英国就将铁路、邮政、矿产等大量资产收归国有,可面对的,确实工人消极怠工,工会组织激进的维护工人利益,不允许解雇工人,结果这些国有产业大量亏损,却无法解雇工人,也无法破产,只能不断的通过财政补贴。

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开始推行私有化改革,在后来被认为是英国经济恢复良性的必要手段,可在当时,撒切尔夫人是受到底层民众的责难的,走到哪里都会被袭击,如果不是一场利用民族主义打赢的马岛战争,撒切尔夫人很可能无法维持执政到改革完成。

格莱斯顿也一样,他改革教育,得罪了教会;他进行行政改革,得罪了权贵;他推行军事改革,断了所有富人花钱买官、买地位的路子;他给工会合法地位,让工会短期内成为他的支持者,可当他在摆工中大肆抓捕试图组建工人纠察队,发动暴力行动的工会领袖,又被工会憎恶。

在执政的尾声,他已经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德法战争爆发,英国陷入两难,格莱斯顿威望最低的时候,对内阁和议会的控制力都让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至于他的想法是什么,他没有表态。

在争执之下,格莱斯顿马上表示,作为看守内阁,暂时不适合做出关乎国家重要利益的决议,他决定将选择权交给下一届政府,因为此时正是大选时期,而格莱斯顿之前的政策,让他铁定失败。

此时德国人怎么想的,没人知道,总之英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内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过跟法国不一样的是,英国内阁对政府的控制力更强,因为英国的议会制度下,内阁是由多数党进行组阁的,也就是说,内阁的决定一般都会得到多数党的支持。另外内阁中,往往为了拉拢不同派系,时常进行联合组阁,会有几个少数派势力得到某个重要职位。因此只要内阁通过的决议,一般都会得到议会的支持。非一般的情况是,内阁成员自己发生分歧,另外多数党内部也出现分歧的情况下。

此次复杂的政治事件,恰好就是一种能够引发内阁和议会双重分裂的事件。放任德国进攻法国吧,不但德国违反了之前英国对德国的态度,那就是不支持第三方势力介入,可德国让波兰参战了,罔顾了英国的警告;而且德国人还入侵了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受到英法的公开承认,现在比利时被无端入侵,英国不制裁德国的话,英国的外交承诺,将失去信用。

可如果跟德国开战,那么一场世界大战就会爆发,三十多年前那次世界大战,英国人依然记忆犹新,那不但是耻辱,还是恐惧。那时候的英国軍队,在常胜将军威灵顿的带领下,最后都只能以投降退出战争,海战中战舰损失了三分之一,参战海员几乎无一幸免。最后的结果是,英国丢失了印度大量领土,还向中国支付了十亿英镑赔款。

作为对比,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如今这么强大,那时候的中国只有三亿多人口,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可如今的中国,世界公认,在工业水平上,已经超过了英国,总体水平比不上英国,但东部地区和美洲西岸地区,却已经大大超过工业停滞不前的英国,而这一地区的人口,是整个英国人口的八倍。

那时候的中国盟友,也没有现在这么强大。那时候中国几乎是本土跟海外公司,单独对抗英国、西班牙、美国和俄国的联盟。如今中国跟强大的德国暂时结盟,而英国却只有一个法国可以联盟,总体实力上,法国不如德国,英国也不如中国。当年英美俄西四国联盟,打到最后,俄国几乎被肢解,美国属鼠两端,西班牙被分裂,英国海军受到重创。现在开战,英国内阁认为,毫无胜算。

没有胜算的战争,也不是不能打,这一点上英国人向来是值得人敬佩的,比如对抗路易十四的战争,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但英国人同样是十分精明的,打不赢的战争他们会打,但一定是建立在本土安全的情况下。

这一次一旦开战,英国认为他们的本土安全,很可能无法保证,中国海军经过这三年多的军备竞赛,已经达到了英国的两倍,中国的附属国和盟国的舰队,也跟英国比肩,可以说英国将不得不对抗一个三倍于己的海军力量。

所以精明的英国内阁成员,坚决反对战争,但不表示他们坐视法国被德国击败,他们认为应该对法国施以前所未有的援助,让法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抵抗野蛮的德国人的进攻。而英国,首先应该确保自己的安全。

英国现任首相是格莱斯顿,他并不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在后世被评价为英国最伟大的首相之一。美国总统罗斯福公开表示崇拜格莱斯顿。在格莱斯顿手中,从1868年到今年(1874年),英国持续进行了五年改革。在各个领域都有大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