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北方是奥斯曼帝国和满清帝国,南方是克里特岛和埃及,东方是埃及控制的叙利亚,西方则是希腊,可以说陷入中国势力的包围之中。
英国在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北方隔着一道海峡,跟西西里岛相望,南方则是埃及控制的的黎波里,只有西方的突尼斯在法国手里控制。
一旦开战,中国水师有信心第一时间攻占塞浦路斯,马耳他的英军要么被摧毁,要么只能躲入法国领地,或者撤退到直布罗陀。
可以说英国在地中海的基地,全都在中国的包围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为英国海军编织了一个囚笼,现在在这个囚笼周边不断收网,压缩英国海军的活动空间。
不过双方都知道战争一定会爆发,可什么时候爆发,以什么样的导火索爆发,谁都不清楚。
因为没有特殊的原因,其实谁都不敢也不想打第一枪,毕竟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其实还是很紧密的,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同样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只不过两国也是对方最大的竞争对手。
没有足够的理由,谁贸然开枪,都会让自己处于不利位置,哪怕是强势如皇太子,也不敢冒着国内盘根错节的对英贸易利益集团的抵制,轻率的打破跟英国的贸易联系。
因为这种关系,甚至有一些乐观主义者,一直在发出这样的声音,认为在如今这样一个各国经济无比紧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因为任何国家之间爆发战争,在杀死对方的同时,其实也是杀死自己。
这种论调,其实就是一战之前某些人的想法,只不过在这个竞争更激烈的时代,提前了四十年出现了。
但战争真的不会爆发吗?
英国海军不断演习,摸索着在劣势状态下击败中国的方法,中国水师也在不断演习,优势力量在手不需要摸索,只需要整合,因此中国水师的演习,更多的跟盟国和附属国海军进行联合演习,争取在战争爆发后,能迅速在联合作战中发挥出战斗力。
相比于海军的积极奋进,陆军相对停滞,因为实在不需要那么多兵力来应付战争。中国的规模太大了,光是本土人口就高达六亿,这还是缓慢增长的结果,亿人口,亿人口,增长比中国快多了,但中国人口依然超过整个欧洲人口。
这些年的外交操作,让中国不需要跟整个欧洲对抗,甚至需要对抗的欧洲国家已经越来越少,目前在陆地上,甚至只需要应付法国,这还是法国站在英国一方的情况下,事实上中法关系一直不错,只不过外交大势,让中国开始跟德国走进。德国的陆军力量,就已经可以力压法国,中国陆军甚至不需要动手,就能够取得陆地胜利,因此保持庞大的陆军,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这些年投入到陆军的经费一直增加有限,农村地区保持了900万的后备兵员数量,增加只局限于城市,但城市后备兵员比例更低,只装备了三百万城市后备部队,这样后备兵员也高达1200万人,常备军则保持在一百万的规模,战兵依然是十三个军的编制,总人数三十万人,作为边军,常驻边境地区;辅兵改称府兵,同样成为了常备部队,驻扎在内地,编制是三十个军,总兵力六十万人;另外还有帅营三个军,总兵力十万人,卫戍皇帝和皇宫。
由于后备军规模扩大,以及这么多年来的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升高,陆师军费支出有所提高,从过去的一亿两千万贯钱,增长到了三亿贯钱,折合不过一千五百万两黄金而已,相比高达三亿两黄金的财政收入,这笔钱并不算多。
而以前作为附属地位的水师,经费则不断攀升,海军竞赛的大背景下,水师经费已经超过了陆师,达到了三千万两黄金,折合一亿五千多万英镑。总的军费开支,达到了财政开支的14以上。这当然比欧洲国家,动辄接近财政总开支三分之一的情况,要低的多。但在普及教育的教育经费支出,逐步建立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福利支出之外,维持一成半的军费,财政依然有些吃不消。
所以陆师认为,陆师得不到扩大的原因,就是水师占了太多经费,对水师越来越不满。
世界各国,海陆军之间似乎都有矛盾,最大的矛盾往往就是争夺经费和争夺主导权。
海洋大国往往是海军主导,比如英国,大陆国家往往是陆军主导,中国一直是这样,可这些年随着海洋利益的扩大,海军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引起了陆师的不满,不满就会给水师施压。
而且每一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陆师答应的,可海军军费不但超过了陆师,而且是陆师的两倍多,这让陆师对水师不断讽刺,把水师称为白食俸禄的水猴子。社会舆论对越来越高的水师军费也有所不满,水师面对的压力非常大。
因此他们才通过盟友来分担压力,让南非等附属国都建立相当规模的海军,之后跟这些国家的海军不断联合演习,帮助这些国家的海军尽快形成战斗力,以便将来能够中国水师配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