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沙皇问道:“如果德奥联合出兵援助康斯坦丁,我们有可能打赢吗?”
周淳笑道:“放心吧。我们背后有中国,就是全世界联合出兵援助康斯坦丁,我们也必能平复叛乱!”
女沙皇又忧虑起来:“那样是不是就要再次发生世界大战了?”
二十年前的世界大战,中国对垒英美西俄四国,最后输的最惨的就是俄国,丢失了大半领土不说,丧生了近千万人力,到现在甚至都没有恢复元气,当年的债务现在都没还清。
如果在打一场世界大战,显然俄国又是主战场,这一次俄国就算幸运的躲过了割地赔款,恐怕又会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再次丧生数以百万的人口。
周淳笑道:“如果德奥出兵,恐怕就真的只能打一场世界大战了。如果德奥不出兵,那就是我们跟康斯坦丁叛军的较量,放心吧,我们一定会赢。俾斯麦绝没有胆量挑战中国!”
丈夫信心十足的口气给了女沙皇底气,他也想明白了,最坏就是打一场世界大战,俄国还会浴火重生的,消灭了康斯坦丁叛军之后,俄国会更稳定,发展会更好,她坚信这一点。
想到这里,她把付出的代价抛到一边,认为打世界大战也未必是坏事,那样就可以借助中国的力量,将德奥击败,单靠俄国击败德奥同盟实在是太困难了,靠中国支持击败德奥同盟,正好拿回被德国夺走的波兰,被奥地利霸占的利沃尼亚。
波兰在德国管理下,这些年工农业发展都相当不错。利沃尼亚的农业条件优良,有数百万说斯拉夫语的乌克兰人。俄国损失的,可以从德奥身上收回。
不过目前俾斯麦叫嚣的很凶,公开承认康斯坦丁亲王为俄国的合法君主,同时还威胁,任何国家军事介入俄国王位继承问题,都是对整个欧洲的挑战。但是俾斯麦却并没有派兵,目前只是向康斯坦丁軍队提供物质援助,提供了一亿金马克和一百万只毛瑟步枪,一千门克虏伯钢炮,以及若干武器弹药。
中国发出的声音并不响亮,只是宣布不承认康斯坦丁的政变,承认并支持俄国合法政府,也就是女沙皇政权平叛。
这意味着至少在目前,双方还停留在物质援助阶段,都没有直接干涉的计划。
此时如果女沙皇政权,能够迅速平定内乱,那么康斯坦丁政权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只有失败一条路,如果平叛拖延的时间太长,让康斯坦丁有机会获得地方支持,这才是大麻烦,意味着战争有可能演化成长期内战,如果像美国人一样,打伤五年内战,伤亡数百万人,俄国必然元气大伤。
因此女沙皇跟丈夫的态度很一致,迅速在乌拉尔进行动员,迅速派兵进入俄国,迅速平定叛乱。
第一批軍队,三十万人,已经度过了伏尔加河,以女沙皇的名义行动,没有受到对岸驻军的阻拦,轻易过境,直逼莫斯科!
这确实让人想不到,俾斯麦一直都是谋定而后动的老狐狸,德国这些年一直都极少做出头鸟,谁想到这次,德国竟然第一个表态支持康斯坦丁。
德国公开表示,俄国女沙皇的继承权一直就存在争议,既不是前代沙皇的合法继承人,又是在有其他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以女人身份继位,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既然现在女沙皇已经离开了俄国,那么各国应该承认,康斯坦丁亲王的继承权,恢复他的合法权力。
俾斯麦为什么如此急迫,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康斯坦丁的号召力确实不足。
女沙皇在执政上毕竟是成功的,整个官僚机构支持女沙皇,宗教势力也支持女沙皇,最无权的底层民众也支持女沙皇,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本就不具备政变的条件。
支持康斯坦丁的,不过是一批日薄西山的旧权贵,一些康斯坦丁自己培养出来的军官,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场旧势力的垂死挣扎和反扑。
在这种情况下,康斯坦丁集团很容易因为一场不胜利的战斗而土崩瓦解,都不需要正面击败他们,只需要抵挡住康斯坦丁集团的疯狂反扑,之后形势对对方来说就是急转直下,康熙时期镇压三藩之乱就是例子,民心思定,吴三桂空有精锐的軍队,战场上所向披靡,一旦停止进攻,很快就会败亡。
俾斯麦很清楚,康斯坦丁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支援,迎接他的,只能是败亡,到时候一个没有反对派的俄国,将会比以前更加强大,女沙皇将毫无顾忌的调动俄国这些年积聚的力量,而不是像上次战争那样,不敢进行总动员,只进行局部动员,主力甚至要依靠乌拉尔王国的軍队。
不过即便如此,能让俄国做出如此快速的决策,必然是俾斯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而不是匆忙的决定,这意味着,早在康斯坦丁政变之前,就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德国为什么要支持康斯坦丁,之后又第一时间表明态度,这也是女沙皇这些年的政策压迫使然。
背靠中国,俄国的国力增长太快了,没有了奴隶制桎梏,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来自中国的资本,迅速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这让俄国成为一个经济总体实力不输给德国,但人口远超德国的大国。
而且这个大国,正好是德国的邻居,如果是一个亲邻的话,德国也不至于如此拒绝,俾斯麦不会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可问题是,女沙皇这些年一直在跟法国亲近。
法国拉拢俄国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法国抱定要向德国复仇的决心,俄国是可以选择的,但女沙皇选择了法国,就在两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激战正酣的时候,法国跟俄国签订了攻守同盟,但一直是一个密约。
康斯坦丁将这份密约的内容,在发动政变前夕,透露给了德国,俾斯麦很清楚,这份密约就是针对德国的,规定任何一方遇到德奥两国中的一国进攻,另一方有义务支援。
这份法俄密约给德国的压力太大了,单独对上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德国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何况跟两国同时敌对,这让俾斯麦感到压力重重。
跟历史上不同的是,历史上英俄矛盾十分激烈,因为俄国向中亚的扩张行为,让英国人在全球遏制俄国。可这个历史上,英国跟俄国的矛盾非常小,俄国甚至都放弃了向地中海渗透,英国基本上没有任何道理遏制俄国,相反十分担忧俄国过于弱小,乃至于无法阻挡中国西进的步伐。
因此削弱俄国,是德国唯一可以摆脱两面夹击的机会,在没有什么比俄国自己内乱能够削弱俄国的了,因此俾斯麦才会支持康斯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