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动员的軍队逐步到位之后,俾斯麦终于成功说服林肯政府接受一次公投,毕竟公投的话,南方也未必能取得独立地位。
但南方却不接受,不是南方对中国的介入多么有信心,而是他们也明白这一点,北方州只要不同意,公投后,他们还是不能独立,那么就这么重新加入联邦吗?他们绝不甘心。
一场内战,已经将以前停留在想象中的南北仇恨变成了现实,那些被焚毁了房屋的奴隶主不会同意,那些流离失所的平民不会支持,那些血洒疆场的士兵家属不会支持。
南方不接受,北方单方面的公投就没有意义。
南方也不是不愿意谈判,相反他们对谈判一直比北方更积极,因为他们处境更不好。南方的要求是,南方各州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由各州民众进行公投,是独立还是留在联邦,是独立还是加入联盟。南方坚持南方是否独立,是南方州自己的事务。
林肯此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响应柏林议会的建议同时按照南方自己的态度,进行一次公投。
既然南方自己说,要他们的州自己决定,林肯就给他们一个机会。在北军占领下的南方州进行公投。说白了也就是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西北部,亚拉巴马州北部,佐治亚州西部等地。
但北方进行的公投南方坚决反对,原因很简单,林肯让黑人也拥有一人一票。
就算如此,如果是战前进行公投,其实也不会成功。因为白人始终更多一些,黑人也未必都支持北方,大多数黑人未必了解加入北方的好处。但现在不一样了,黑人得到了解放,而白人呢,成年男性基本都参军,不是战死沙场,不是投降被俘,就是跟随败军退到了其他战场。这样黑人就占据了绝对数量,被讥讽为一场黑人投票。
这样的公投,所有程序都合法,但欧洲都没有认可,因为大量作为军人的南方白人没有投票,白人妇女又没有投票权,真的是绝大多数都是黑人在投票。他们也确实投出了一个有利于北方的票数,决定加入联邦。
如此明显的政治操作,南方不接受,在欧洲也广受批评,可俾斯麦却开始游说大家认可这个结果。
皇太子从来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父亲太有耐心,但他父亲的耐心,越来越被看成是暮气沉沉。
并不是皇太子集团缺乏人才,而是世界观不同,皇帝在意的,是打造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体系,而皇太子集团,却更激进,他们谋求的是对世界的控制力。
说白了,就是皇帝希望像英美那样,制定世界规则,谁制定规则,则谁拥有话语权,用规则间接的统治世界;但皇太子集团追求的,却更像德国追求的那样,直接统治世界。
这太过危险。
所以当南方宣布废奴之后,皇帝给皇太子设置的条件已经满足,皇太子已经可以动用一切手段介入美国内战了,而他的行动也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方式展开了。
首先是加大了对南方的援助,公开向南方提供贷款,尽管依然还没有承认南方政权,而是以各州为单位,向他们提供贷款。这些钱美国人是不需要的,全都换成了军火通过各种方式,交给南方。
此时欧洲已经停止了对北方的物资供应,南方却得到了大量中国走私军火,尽管处于封锁状态下,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的处境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因为位于密西西比河位置,南方方之前都担心在这里的战争会引发中国的干涉,所以都有所克制,都在这里屯驻重兵,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北军推进的方向,是从肯塔基、田纳西然后到佐治亚,都是远离密西西比河的作战。
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稳定下来之后,他们迅速帮助亚拉巴马州稳定了防线,然后跟佛罗里达连成一线,阻挡北军继续南下,还通过海岸地带跟南卡、北卡、弗吉尼亚保持联系,南方失去的,其实不过是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西北、亚拉巴马州北部和佐治亚州西部地区,依然保持着绝大多数领土。战略劣势依然明显,面临着北军从亚特兰大迂回的不利局面,但还没有到不能一战的地步。
随着中国物资的进入,南方开始尝试武装黑人,这些服役的黑人,立刻获得自由身份,由他们的主人带领,作为后备兵员进入軍队,先承担战地后勤工作,解放了一批白人士兵。
南军的战斗力是有的,战争打到现在,总的算起来,南军的伤亡率还是低于北军,尤其是前期,几乎是人数较少的精锐南军压着北军在打。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军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南军却越来越混乱,老一辈南军精锐消耗之后,补充乏力的问题暴漏出来。在人力上,北方远胜南方,北方人口众多,都是自由人,南方人口看似也不少,但将近一半奴隶,就算南军如愿以偿成功武装黑人,但黑人的整体素质跟北方的自由白人相差太大,不是说黑人身体弱,而是综合素质差,缺乏文化,注定只能作为普通士兵,但以白人统领黑人士兵的方式,能否真的发挥出战斗力,很让人疑惑。
这个问题南方自己都没有信心,否则不可能在兵力如此缺乏的情况下,让黑人士兵只担任后勤任务。从长远来看,南方唯一的希望,还是外界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