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自己禁运棉花,是一场政治行动,这场行动显然破产了。所以他们马上就开放了棉花贸易,但此时却发现,已经为时已晚。因为现在美国北方海军,已经有能力对南方进行封锁了。
开战以来,南北双方最初海军实力差距还不是太明显,但北方有一个工业体系,他们能自己打造铁甲舰。跟陆军不同,海军对人力的需求不高,对资源和生产力的需求更高。因此随着时间的退役,北方制造的铁甲舰越来越多。
南北方的海战一直不断,所有国家都派出观察员观战,希望通过铁甲舰时代最大规模的对抗,发现铁甲舰的缺陷和未来的技术方向。
一开始海战零零散散在南北双方的铁甲舰之间展开,双方都发现,铁甲舰很难击沉,他们装备的大量卡伦大炮对付木帆船具有毁灭性杀伤力,但对付铁甲舰,基本上没有杀伤,往往互相轰击一整天,都无法对铁甲造成实质性伤害。
美国的铁甲舰也跟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五花八门,有炮房铁甲舰,有船列铁甲舰。主流是跟风帆战舰时代一样,两侧开炮门,装备大量的舷炮,但舷炮无论是口径,还是火力都不足。
渐渐的,美国人发现,那种船面旋台铁甲舰虽然大炮数量小,但口径大,火力猛,对铁甲舰杀伤较大。于是美国开始生产这种铁甲舰,并且安装火力更大的达尔格伦大炮,虽然只是一种滑膛炮,可是发射实心弹,能成功击穿铁甲舰的装甲。
渐渐的美国北方海军占据优势,先后击沉了十多艘南方铁甲舰之后,控制了制海权,而且从大西洋进入了墨西哥湾,封锁新奥尔良。
南方海军虽然也像采用新技术,可他们工业落后,委托英国制造的铁甲舰,一时半会也无法服役,改造的老船已经无法胜任新的海军时代。
美国北方则在工业和财政支持下,开始批量建造大型炮台铁甲舰,赶在所有国家之前,找到了未来铁甲舰的发展方向。
美国南方遭遇的国际环境开始险恶起来。
之前他们已经跟英法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尽管他们没有让两国公开承认南方联盟,但非正式的外交一直在进行,法国公司还在帮南方融资。两国的工业集团已经开始游说议会,让他们承认南方联盟。
为了给英法施压,南方甚至主动断绝了棉花贸易,此时北方还无力封锁南方,南方自己禁止了棉花出口,毕竟相对于出口换取的短期资金,对打仗来说杯水车薪。反而禁止棉花贸易,能给英法巨大的压力。
纺织业是英国经济的重要支柱,80以上的棉花进口来自美国南部。他们用棉花禁运给英国施压,导致棉花每磅价格从6美元,上涨至27美元。英国从美国南方进口的棉花从260万包锐减到7万包。英国纺织工业已经发展到了巨头时代,兰开夏国王棉纺厂一个工厂就能雇用30万名工人。现在没有棉花供应,工人也就无所事事。半数的工人不得不被解雇,兰开夏总人口的14处于穷困潦倒等待救济的状态,他们称此为“棉花饥荒”。
这场人为的工业饥荒不但导致英格兰北部人们的失业、饥荒和暴乱,但对美国南方来说,短期内却是有利的,因为棉花在他们的仓库里,欧洲的棉价大涨。他们以自己仓库里的棉花为抵押,发行的棉花债券,反而因为棉花价格上涨,提升了债券的价值。尽管南方开始战场上吃败仗,但棉花债券的价格却翻了一倍。
对英国来说,还算好的,因为英国的殖民地,尤其是印度殖民地,拥有庞大的棉花生产规模,只不过之前因为靠近中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英国本土使用美国棉花更有价格优势,现在失去了美国这个原材料供应地,棉价大涨之下,印度的棉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英国迅速在英属印度提高了棉花出口价格,印度棉花开始不向中国出口,而是向英国出口。因对向英国本土出口,属于内销,可以弥补高昂的出口关税。
英国此举导致中国市场的棉价也大涨了一半,复现了当年中英美战争期间,中国棉花价格暴涨,工人失业的状况。不过因为上次战争,中国在本国殖民地也大量种植棉花,中国在印度殖民地上的棉花种植,规模比英属印度还多,阿萨姆、孟加拉和印度河流域,连片的棉田,这次让棉农大大收益。而且中国还在非洲拥有规模庞大的棉花生产。棉花生产,一个是需要优良的日照,第二个需要丰富的用水,第三个则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美国南方,以及奴隶制相对失业棉花生产。
但这几样条件,非洲其实也不缺乏,不提南非王国,就是非洲公司直属的刚果河和尼日尔河流域地区,既不缺水,也不缺日照,还不缺劳动力,缺的只是让当地习惯了打猎为生的部落黑人学会农业生产,让他们懒散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的规律的生活习惯而已。非洲公司用了五十年时间,培养了黑人部落这种生活方式。也在这里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棉花产地,仅次于印度领地,是中国第二大棉花供应地。
有印度领地、非洲领地甚至南非王国和埃及也在为中国提供棉花,让中国的棉纺织工业不至于原料缺乏到要停工,只是原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导致利润率下降和产量萎缩而已。
中国和英国都能找到替代原材料,法国就没有这么好运了,法国本土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棉花,法国的殖民地也不适合生产棉花,法属北非沙漠地形居多,因此始终面临着缺水的问题,因此种植粮食还可以,种植棉花就不合适了。结果受打击最大的,是法国脆弱的棉纺织工业,他们的规模本来就小,根本就竞争不过英国货,加上原料的影响,以及英国商品的冲击,导致大量法国棉纺织工业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