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工人政权实在是太稚嫩,充满了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理想,他们不谋求全国权力,不谋求外国承认,当然基本上也不可能得到认同。他们就占着巴黎这个小天地,然后做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们召开大会讨论的不是外交政策,执政理念,而是讨论该不该让银行将破产工匠抵押的工具还给工匠之类的琐碎事情。
逃出巴黎的法国政府和内阁,则迅速掌握了地方权力,得到了其他各省的支持,他们开始抽调人力物力,稳定軍队,开始镇压巴黎公社。
讽刺的是,跟普波軍队对抗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都没能组建起50万以上的进攻兵力,但镇压巴黎公社,他们却组织起了70万大军。法国并不缺兵力,缺的只是将人力组织起来的时间而已,普鲁士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他们始终没有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之后的事态,跟历史上没什么差别,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建立;法国镇压了巴黎公社,建立了共和国。拿破仑家族退往魁北克,再次远离法国政治。法兰西的帝国时代,彻底终结。
带着一统德意志的伟大功勋,俾斯麦这个首相兼外交大臣威望一时无两,即便是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也无法盖过他,他的权威无比稳固。
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也迅速震惊了所有人,因为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他都迅速压到了所有竞争对手,他的人口高达五千万(包括波兰),在欧洲只比俄国略少,但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则远强于俄国。而且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证明。
俾斯麦又借助于自己凝聚起来的统一德国的力量,在欧洲政治中开始纵横捭阖,发挥起了中心地位,在俾斯麦时代,柏林陡然成了欧洲的中心,一系列国际会议开始在柏林召开,离开德国,似乎欧洲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俾斯麦成了事实上的欧洲宰相,在梅特涅之后,欧洲大陆开始进入俾斯麦时代。
但铁血宰相俾斯麦,事实上没有多么大野心,他的目的仅仅是统一德意志民族,然后让德国保持欧洲强国地位,仅此而已。为了不跟英国发生冲突,在俾斯麦执政期间,始终都没有大力发展德国海军,也不热衷于扩张殖民地。而是执着于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外交条约,让谁也无法单独开战,反而维持了紧张对立中的和平。
如果中国不加干涉,欧洲一定会按照这种进程走下去,这不是周琅愿意看到的。
他必须砸碎俾斯麦试图打造的大陆平衡体系。
周琅认为突破口就是法国!
他的做法是,支持法国,迅速恢复实力。
中国一直做出了支持法国的态度,但时间上确实来不及,法国人一个来月就败了,让人如何帮助?
游说议会让议会授权皇帝可以在紧急时刻动用特殊权力,就用了三个月时间,而此时法国已经无力回天了。
普鲁士波兰軍队在俘虏了拿破仑总理之后,战争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期,普波和德意志联军需要时间调整部署,毛奇的快速行动,只能是战术上的,即便在精密的组织,在这个时代也不可能像机器一样运作,因此也存在着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在这个间歇期,两国进行了简单的谈判,法国可以接受普鲁士合并南德邦国,承认普鲁士波兰联合王国的地位,不阻挠德意志的统一。但法国不能接受割地赔款。俾斯麦此时是打算接受法国的条件的,他的目的并不是割地,但此时已经被民族情绪鼓动起来的德意志民族,以及在胜利面前完全对俾斯麦失去了耐心的国王以及軍队,都不支持俾斯麦。哪怕俾斯麦用辞职相威胁,此时也已经不管用了,国王巴不得趁机换掉俾斯麦呢。
德意志民族,此时已经不仅仅是普鲁士人,包括其他邦国,都因为对法国人的辉煌胜利而兴奋不已,德国人被法国欺压了这么多年,没想到能英德如此辉煌的胜利,怎么可能原谅法国,当年拿破仑是怎么对待德意志邦国的,大家可都还没忘记呢。
因此阿尔萨斯和洛林必须割让给普鲁士,原因很简单,这两块地方历史上就是德意志民族的土地,如果光是历史也就罢了,关键是这里的人口也主要说德语。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属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当地居民不断抵制法国统治,法国的语言习俗,法国文化等等。
由于当地居民中,讲法语的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讲一种德国南部的方言。直到1833年德语仍为当地小学的唯一教学语言。从1853年开始,法国政府才规定法语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唯一教学语言,并限制德语课时为每天一课时,法国政府推行法语教育,有可能用法国文化,同化这里的德国人。这种同化,让德语民族深受刺激。尤其是毗邻这里的南德邦国民众,尤其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居民。而俾斯麦鼓动民族情绪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统德国,他需要这些南部德意志人的支持。
在种种厉害权衡之下,俾斯麦支持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的主张,但法国拒绝了。不管此地的民族是不是都是德国人,不管这里是不是都说德语,法国都统治这里两百年了,突然把这里让出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两地的经济十分发达,是仅次于巴黎地区的第二大经济发达地区。首先是当地的地理位置,这里是沟通南德意志地区和北方的通道,也是沟通法国和德国的东西通衢,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航运条件极好的莱茵河流经这里,有运河与罗讷河、马恩河相通。因此这里的进出口贸易一直都很发达,交通要道容易发展一些大宗工业生产,比如棉纺织工业在这里十分发达,这是德国所欠缺的产业。反倒是这里对法国极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对拥有鲁尔区的普鲁士没那么重要,但夺取这里,却有削弱法国的意义。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以及军事上,法国都无法放弃这里,因此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结果战争就继续下来。
此时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因为跟中国的关系,英国支持普鲁士削弱法国,尽管这有可能打破欧洲大陆平衡,但太强大的法国对英国威胁更大,英国需要法国不那么强大,尤其是当法国对英国不那么友好的时候。
普波为首的德意志联军进军速度一直很快,法国空有庞大的后备兵员,但始终组建不起来,别说征集新兵训练了,匆忙拉起来送上战场,往往都不占兵力优势,因此不断败退。
普鲁士甚至敢于分兵,在确保了奥地利中立之后,留下来防备奥地利的軍队,也开进了法国,他们从斯特拉斯堡向南进攻,计划占领里昂,主力则直逼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