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构成,也将按照这个比例,不但军费比例是这样,提供兵员数量也按照433的比例。但保留了全民动员的权力,在如今这个征兵制大行其道的时代,严格按照比例,而不是进行总动员,是不现实的。但是三国都留了一个心眼,常备军归帝国政府管辖,但征兵制下的后备军队,平时则由各国政府负责管理。
关税问题,三国建立一个关税同盟,有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例子在前,并没有什么争议。但皇帝坚持由帝国统一管理关税,关税直接进入帝国政府账户,冲抵三国应缴的财政经费,不足的补全,多余的退还。三国则希望经费先拨给各国政府,各国政府应缴经费,则由各国统一上缴。说白了,还是一个财政自主的问题。皇帝坚持,如果各国连关税这种局部的税收权力都不愿意让渡,对帝国政府如此不信任的话,帝国不会长存,根本没有组建的必要。在皇帝的坚持下,三国才做了让步,将重要财政权力,关税的权力交给帝国政府管辖。
有一次让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关税都可以让渡,然后就会有邮政,交通,教育等等权力。
还有一个重要权力,外交权力,也全都交由帝国政府统一管理,帝国政府将代表三国,在国际上以一个共同体发声。
各国政府保留的权力,包括完全的内政权力,地方民兵的组建权力等等。
其实这个帝国的权力,虽然没有单一的民族国家集中,却比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集中,也比现在的奥匈帝国要强。
就在周成功推动巴尔干帝国建立的折断时间,俄国跟奥匈帝国都没闲着。
双方都集结了重兵,但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全面战争到底没有爆发。
奥匈帝国确定他们占不了任何优势,而且有可能在各个方向全面失败,外援上,英国基本上只能提供财政支持,并且不是很积极,普鲁士在面对法国的压力下,明确拒绝了参战的决定。俾斯麦心里很清楚,他根本就不想卷入这种大国争霸中来,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统一德国。
在建立统一帝国方案之前,是各方都开始谋求建立一个紧密同盟,希腊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得到一毛钱好处,却付出了两百万英镑的军费支出,保加利亚更是直接吃亏了,丢失了多布罗加领土,他们继续从瓦拉几亚人身上收回投资。
因此希腊希望三国可以建立一个更广泛的同盟,替代之前的三国协定,之前的协定,只是保证帮助保加利亚将来得到西瓦拉几亚领土,让保加利亚可以同意放弃多布罗加,让希腊可以脱离战争,让瓦拉几亚可以独立建国。但希腊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之后议会中就开始有人提出议案,认为希腊付出了同盟的义务,却没有得到同盟的权力,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应该对希腊负有同等义务,但如何让他们保证呢,有人提议建立一个巴尔干同盟。其中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条款,在希腊受到邻国侵犯的时候,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负有不可推卸的援助义务。
可反对派认为,如果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也要求希腊做出同样的保证,岂不意味着希腊将继续为其他两国承担义务和风险。
同样在保加利亚议会中,对政府的责难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他们失去了实际的领土,却只得到了希腊和瓦拉几亚的保证。如何让两国一定会履行义务,他们认为很难制约对方,甚至同盟都可能无法让他们放心,因为协定本身就是承诺,如果协定没有约束力,同盟条约同样没什么约束力。
在保加利亚议会中,最先出现了要求建立一个巴尔干帝国的呼声,他们希望三国能在一部统一的宪法下,以统一的王权为纽带,建立一个巴尔干帝国。三国共同组成帝国议会,地位平等,组建帝国軍队,由君主统帅,受帝国议会监督。只有三国军事力量统一指挥,保加利亚的利益才有保证,才能确保三国的军事力量,全部用于帮助保加利亚收复领土。
保加利亚人的议案,他们自己的议会都很难通过,但这个提案出现了,然后开始传播,讨论,成为了一种选择。
而这时候瓦拉几亚人却比保加利亚更加积极。三国中,希腊的外敌威胁较小,奥斯曼帝国虽然还有余威,可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奥匈帝国是希腊最大的威胁,而且占领着希腊的爱奥尼亚群岛,希腊一直希望收回来。保加利亚在这次战争后,也跟奥地利产生了矛盾,奥地利人占据着西瓦拉几亚地区,保加利亚是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夺回来的。而瓦拉几亚受到的威胁,和要收复的领土更多。
瓦拉几亚人既要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回特兰西瓦尼亚,还要从俄罗斯帝国手里夺回摩尔多瓦,这让瓦拉几亚更加需要一个强力的政府保护。加上他们刚刚独立,各种事务十分混乱,王室又在难民危机期间,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让广大人民拥护,或者说瓦拉几亚的政府和议会根本就是希腊国王扶持起来的,此时更乐意让希腊国王加强权力。
在希腊,周成功的根基是最深的,因此希腊也愿意支持自己的国王成为帝国皇帝。在希腊人看来,这也算是东罗马帝国复兴的一种形势,能够勾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帝国情节。之前对周成功较为排斥的是保加利亚,可保加利亚现在需要一个帝国支持他们收复领土。
基本上在面对共同的敌人,而且都是大帝国的情况下,三国是有联合建国的需求的。问题就看怎么操作,而周成功恰好是一个善于操控政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