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节 简单粗暴的借口

英国是不想看到欧洲大国内耗,普鲁士是担心俄国会重新强大,因为普鲁士知道,奥地利不堪一击,一旦俄国从奥地利手里收回了那些领土,俄国力量将会增强。

法国人却表达了支持立场,告诉俄国,拿破仑皇帝和总理认为奥地利的行为是不合适的,理解俄国人以任何方式维护自己荣誉的权力。

法国才不管俄国会不会削弱奥地利,哪怕奥地利已经被普鲁士削弱过一次了,但奥地利仍然是一个大国,法国身边最好没有大国。法国也不担心俄国变得强大,比俄国更近的普鲁士如今就够强大了,俄国的强大,普鲁士的压力更大。而且法国一直在谋求组建对抗普鲁士的同盟,支持俄国,得到俄国的感激,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俄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终于向奥地利发出了外交通牒,要求奥地利立刻撤走边境驻军。

奥地利拒绝,依然坚持同时撤军的方案,拒绝二十四小时之后,俄军就开进了奥地利,开进了摩尔多瓦公国。

又一场领土争夺战开始了,这种战争俄国人打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双方在边境地区开战,女沙皇没有派康斯坦丁大公亲自领兵,而是让大公坐镇后方,以陆军大臣的身份进行调度,实际上则是担心大公威望过高。女沙皇派去了她看重的将领穆拉维约夫,她希望这个她提拔的将军,能够成长到足以对抗康斯坦丁和叶尔莫洛夫那样的老将军对軍队的影响力。

俄国新军是穆拉维约夫这几年亲自组建的,軍队的训练水平,装备水平都是有保证的,但奥匈軍队也不差,尤其是其中的精锐部队,双方在摩尔多瓦公国,各自二十万軍队展开了激烈争夺。

一时间难以分出胜负之后,女沙皇命令她的近卫军排除二十万,赶往前线支援。

在不进行动员的情况下,这是她能动用的所有兵力了。

她期待的结果终于达到了,四十万俄军迅速对奥军形成了据对的兵力优势,将奥匈軍队赶出了摩尔多瓦公国。

可这时候奥匈帝国选择的不是和谈,而是进行战争动员。

奥地利当然会加强摩尔多瓦地区的防御了,除非他们真的打算把这里拱手交给俄国。

上次去维也纳,周淳在非正式场合,向茜茜公主提出了这个建议,茜茜公主表示过,可以将比萨拉比亚归回俄国,但俄国想要更多,那么就只能战斗了。

拱手将整个公国,和部分地区割让给敌人,政治意义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奥地利帝国刚刚分裂,匈牙利分到了中部平原。其余领地依然归皇室直接统治,不同民族组成的领地已经有所不满,凭什么匈牙利人可以跟帝国平起平坐,他们就不可以。这时候如果一个由专一民族组成的整个公国都被割让出去,对其他领地上的民族刺激可就太大了。会让他们认为,帝国并不会努力保护他们不受侵犯。甚至只割让部分土地,都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

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和特兰西瓦尼亚人,是同一个民族,居住在三块相邻的地区,如果摩尔多瓦被割让出去,特兰西瓦尼亚被匈牙利统治着,也许还无所谓,可瓦拉几亚怎么办,瓦拉几亚人肯定会对帝国十分不满。

因此哪怕打不过也要打,就算最后领土丢失了,至少帝国曾经为了保卫领土流过血。甚至可能由于外敌的压力,让大家更团结。比如一旦俄国逼近喀尔巴阡山脉,匈牙利不可能不紧张。

当然,既然决定打,那肯定还是更想打赢的,要打赢,又提前知道了俄国对多瑙河下游的野心,奥地利自然要加强边境防御。

可这就给了俄国借口,俄国向奥匈帝国发出质询,质问他们为什么向边境地区增兵,奥匈解释说是进行演习,俄国不能接受。

奥匈有话说不出来,明明就是为了防备俄国,但能当面说吗。明明就是俄国透漏了他们对多瑙河下游的野心,但能说出来吗。

周大公跟茜茜公主是在非正式场合提出的要求,之后俄国并没有在正式沟通中提过,奥匈帝国拿不出任何证据,如果公开炒作俄国威胁,反而容易招来俄国的抗议,因此只能悄然在自己的边境地区增强兵力,却又让俄国开始指责,最后只能说是为了演习。

女沙皇迅速召开内阁会议,向大臣通报奥匈帝国的军事动向,表明奥匈帝国再向边境持续增兵,目的不明,但对俄国威胁很大,尤其是奥地利边境距离敖德萨咫尺之遥,奥军只需要打一个冲锋,就能关闭俄国通往黑海的窗口。

女沙皇成功让大臣们对奥匈帝国的举动产生了愤怒,尤其是軍队,对此十分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奥匈帝国的挑衅。让女沙皇一直很难解决的軍队支持问题,得到了解决。

以康斯坦丁大公为首的军方认为,俄国应该对应的向边境增兵,给奥匈帝国施压,让他们退兵。

于是俄国向边境增兵二十万,几乎将能动用的现役部队都吊上去了,只有沙皇的近卫军停留在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