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业终于取得了成功,日本人的丝织技术还没有赶上,但几年后就开始向中国出口生丝。品质在中国全套技术支持下,已经达到了中国的水平,只是跟江南地区的辑里湖丝相比还是不如,可比广东的华南丝略好。可以作为中档丝绸制品的原料。
周琅还给予日本生丝优惠税收,桑蚕业终于在日本蓬勃兴盛起来,十年间日本十分之一的良田变成了桑田。而且新的桑田还不断开辟,每年增长很快。
桑树跟茶树不同,桑树跟粮食争地,越肥沃的土地种出的桑树越好,桑叶营养更高,桑蚕吃了长得更好,吐丝质量更优。而且桑树对坡度有要求,三十度以上的坡地就无法种植,因此几乎桑田必须由农田转换。
这一度让日本幕府很顾虑,可是幕府顾虑,大名不顾虑,为了利益大批大名让领地内的百姓种桑。他们再从中国购买粮食,一进一出,盈利颇丰。
鼓励日本植桑,挤占良田,让他们不得不依附于中国,这是周琅的目的吗?
只能说是一部分。
周琅费尽心思的帮助日本发展可以平衡贸易的产业,防止日本在中国商品冲击下崩溃,或者走向其他道路,也不可能是周琅爱日本。
周琅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日本保持现状。周琅对日本没有兴趣,这片地少人多,还缺乏矿藏的土地,不值得他惦记,可周琅却对日本充满了防备。
防备日本,才是原因!
日本担心白银外流问题,周琅告诉他们,其实不是中国需要白银,告诉日本幕府,中国现在用的是黄金,已经不用白银制钱了,交税是用黄金计价的,之所以日本白银还在流入中国,是因为日本缺乏物产,明代王夫之这样的名士都论述过,“日本无货,只有金银”,明末士大夫在日本都很有影响力,日本人也知道这个道理。
日本幕府询问日本该怎么办,周琅的办法就是搞工业去,而且建议日本,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日本的有利条件,才能百工兴盛。
日本人并没有听周琅的建议,他们太贪心了,他们太急迫了,他们想一下子变成中国,他们想把中国的一切都搬回去,于是他们也办纺织厂,让女工进厂做工,而且发出宣言,与其把女子卖掉,不如让她们做工。
日本办铁工厂,办造船厂,办机器工厂,都是政府大力投资。
结果短短几年就陷入困境,这时候幕府想起周琅很早之前的警告,再次虚心求教。
周琅这时候继续告诉幕府因地制宜的道理。日本要的不是大道理,要的是解决办法。
周琅告诉他们,并不是很了解日本的情况,但粗看之下,日本有高山密林,伐木造纸也许有前途,日本发展航运是对的,但造船缺乏铁料,日本铁料太贵,远没有中国廉价,造船只能亏损。机器厂、纺织厂也肯定做不过中国。
日本人十分沮丧,他们认为日本什么产业都不可能做的过中国,难道日本只能无货。
周琅鼓励他们,认为日本人一定可以做出比中国更好的货物。但一定要结合本国情况,不能盲目。他建议日本从现有的优势行业入手,凡是在现有条件下日本可以向中国出口的货物,那么用机器生产必然大有可为。
日本人发现,能出口的只有武士刀。明代时候还有折扇,结果现在已经做不过中国了。武士刀只能作为个别喜欢收藏刀具的收藏家的收藏品,市场十分狭小,也无法用机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