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节 事态激化

一个月时间,英国的外交取得了满意的进展,但中国外交官们就闲着吗?

没有,他们也在积极奔走,只可惜影响力还是不足。而且中国是希望进取,英国是在阻拦,进取势必挤压其他国家的利益,英国充当的却是一个旧秩序的捍卫者角色,反而能得到担心中国西进的所有势力的支持。

谁担心中国西进?

欧洲人几乎都担心,哪怕是法国这样的跟中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的国家,也希望中国不要太过于接近法国,奥地利就更不愿意了,中国靠奥地利已经足够近了,真的没必要让中国势力直接跟奥地利陆路相连,双方海路连通,做做生意挺好,没必要做邻居!

本来唯一的支持者是希腊,可惜希腊退缩了,希腊国王明智的选择了眼皮子底下的利益,放弃了迅速成长为帝国的希望,他很稳重,这是他甚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缺乏普鲁士那样的军国主义思想,还不够刚烈。

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负责任的君王,实际上希腊国王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没有因为他身为一个中国人,而为了中国的利益冲锋在前,而是选择对希腊最有利的决定,他是一个称职的君王,但也不再是中国西进战略的盟友了。

通过外交手段,通过盟友,等这些所有的柔性方式西进都失败之后,中国皇帝知道,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自己亲自上阵,错失这次机会,下一次西进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的多,在周琅看来,这次西进的时机,是他三年前就布好的局,虽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设想来,但结果可能比原先的设想更有利。

于是在英国人召开巴尔干问题会议,解决巴尔干问题的同时,中国在黑海城市新罗港,发起召开了一个海峡问题会议。

这个会议,迅速让海峡问题激化了。

希腊王国,或者说希腊国王个人很快与英国达成了一致。

英国人在巴尔干会议上提出了一些列主张,鉴于目前的局势,英国希望奥斯曼帝国能够允许保加利亚地区独立。

保加利亚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利名词,没有明确的边界,是一个带有历史意义的词汇。

奥斯曼人的行政体系中,是将巴尔干地区当成一个板块的,成为鲁米利亚(ruli),意思是“罗马的土地”,指被奥斯曼统治的东罗马帝国领土。奥斯曼人跟东罗马帝国曾经联姻过,他们的苏丹也宣称是罗马人的皇帝。所以奥斯曼人历史上,也一直在渲染东罗马的概念。整个巴尔干地区,除了波斯尼亚之外,都叫鲁米利亚。

希腊人认为,这应该翻译为希腊人的土地,因为希腊人认为希腊就是东罗马帝国。这个观念也颇有市场,甚至奥斯曼帝国都是支持的。奥斯曼帝国占领保加利亚后,保加利亚教会由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区管辖。帝国官方不承认保加利亚民族的存在,认为保加利亚人就是希腊人。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区派到保加利亚的大主教都是希腊人,在宗教仪式上只能用希腊语,他们在保加利亚推行希腊化的政策。

但因为历史上保加利亚帝国的存在,因此有这么一个概念,也有确确实实的民族认同,所以奥斯曼统治四五百年来,并没有抹杀掉保加利亚民族概念,反而因为突厥民族的欺压,希腊官僚又以帮凶的形势出现,在个别民族主义者心中,保加利亚民族观念反而得到强化。保加利亚人不但反抗突厥统治,还反抗希腊籍大主教,在这些反抗中民族观念传承了下来。

由于历史上的保加利亚帝国统治的区域十分广大,最大的时候,甚至从伏尔加河一直延伸到阿尔巴尼亚,统治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当时的塞尔维亚帝国也被保加利亚人征服。但现在塞尔维亚人独立在前,他们不可能接受把自己也涵盖进入保加利亚境内。倒是如果将保加利亚并入塞尔维亚,他们能够接受。反正他们语言相近,都是斯拉夫语为主,加入了大量拉丁和希腊语词汇的方言。被看作斯拉夫方言也行,甚至说是希腊语方言也可以。

但显然塞尔维亚公国还无法跟希腊相比,让保加利亚独立,是为希腊国王兼任保加利亚国王铺路,跟历史上的保加利亚帝国没什么关系,只是借用这个名词,成立一个国家而已。同样的道理,巴尔干也可以成为塞尔维亚地区,马其顿地区,东罗马地区等等。

于是这个保加利亚先排除了阿尔巴尼亚,然后在塞尔维亚的坚持下,奥地利帝国的支持下,排除了罗多彼山脉以西的马其顿地区,具体边界尚未划定,但不外乎分水岭和自然河流等原则,至于民族聚居范围,这个原则在巴尔干地区不适用,因为民族太乱了。

保加利亚独立、马其顿独立、阿尔巴尼亚也独立,分别成立三个公国。然后就是商议这三个国家的君主问题,君主制是要坚持的,包括法国在内,欧洲都是君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