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奥尔加女王报的目的是什么,不管是不是中国操控她发动政变,她想安稳的坐在沙皇的位置上,那么就必须对国外做出让步,叶尔莫洛夫不希望过于损害俄国的利益。
于是他继续向女沙皇表示自己的态度,他表示俄国可以放弃波兰,但不能放弃乌克兰,而且芬兰绝不能丢,尤其是不能丢给强国。
如果女王能保证俄国继续领有涅曼河以东的立陶宛等地,以及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叶尔莫洛夫愿意游说贵族议院支持女沙皇。
奥尔加现在什么都敢答应,她需要的是支持。国内的支持,国外的支持,贵族的支持,平民的支持,軍队的支持等等。
她已经派人跟普奥取得了联系,并且跟英国进行谈判,跟英国的谈判很方便,英国领事就在莫斯科,普奥之前断绝了外交关系,她是通过商人渠道向两国表达了希望谈判的态度。
英国领事的态度很奇怪,甚至是一日三变,始终不变的是不肯直接承认奥尔加的地位,但却向她提出了许多要求。
最坚定的要求是,不希望奥尔加将中国势力引入俄国。英国又惧怕俄国的内战,这会让俄国彻底失去力量,阻挡中国的力量。所以又要求奥尔加,不要向波兰和黑海方向采取军事行动。
英国领事的复杂态度,体现的是英国国内目前对奥尔加的复杂态度。
奥尔加的政变,给英国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站在反对的一方吧,俄国内战势必爆发,普奥联军势必乘虚而入,或者联合俄国前线軍队反攻莫斯科,到时候俄国需要对普奥做出的让步就太大了。一方面是普奥实力过于强大,一方面是俄国力量过于削弱,这都不是英国愿意看到的。
站在支持奥尔加一方吧,奥尔加的政变确实很不合法,给欧洲权力继承传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亚于拿破仑。而且站在奥尔加一方,也不能保证让俄国内战避免。普奥还是会乘虚而入,甚至中国也会趁虚而入。
另外英国始终不能相信奥尔加,中国操控的迹象太明显,他们不相信奥尔加没有对中国做出政治承诺。一旦俄国成为中国西进的帮手,反倒不如摧毁他们。
中国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英国人不用去猜,他们直接找中国询问就是了。
戈尔恰科夫早就收到了沙皇的消息,但他一直没有行动,因为十天之限还没有到期,莫斯科的消息封闭,让戈尔恰科夫一直不知道情况,等他知道的时候,想要行动,已经晚了。
而且戈尔恰科夫其实一直都没有做出行动的能力,因为当莫斯科跟外界失去联系之后,戈尔恰科夫在军中封锁了消息,采取的措施得力,没有影响到俄国軍队。但其他各国也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莫斯科可不是一个封闭的穷乡僻壤,那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驻有各国的领事。各国发现,他们跟莫斯科之间的通讯中断,很容易就联想到俄国政局出现了问题。
普奥两国趁机向俄军发动了猛攻,此时戈尔恰科夫担心莫斯科的安危,已经顾不上权力阻挡普奥联军了,不断的后撤,保存实力,等待沙皇新的命令,是他采取的措施。
结果对峙了一年多的华沙,被他主动放弃,十天之内,全局收缩到了涅曼河以东,跟东普鲁士等地拉开了距离。
结果等到的是新沙皇登基的消息,并且女沙皇要求戈尔恰科夫等军官向她效忠。
相比波兰战场的戈尔恰科夫,南线的叶尔莫洛夫对莫斯科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但这个老家伙的判断,可能比戈尔恰科夫更准确。沙皇将信使派往波兰,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南方的铁路已经被乌拉尔軍队切断。
也正是基于南线铁路被乌拉尔軍队控制的现实,叶尔莫洛夫判断乌拉尔人发动了政变,女王奥尔加或者被迫,或者主动发动了政变。
但叶尔莫洛夫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行动,而是命令部队全面转入防守,停止向敖德萨方向的进攻。
叶尔莫洛夫收到女王要求效忠的命令之后,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而是开始询问亚历山大的情况,得知亚历山大被囚禁在大宫殿之中,并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叶尔莫洛夫叹了一声。
他常年驻守伏加尔河边境,他很清楚乌拉尔地区的军事潜力,即便她全军回撤,也不可能从黑海打回莫斯科,反倒会让敌人抓走机会,俄国的事情,终究是要俄国人自己解决的,绝不能在敌人兵临莫斯科的情况下解决。
叶尔莫洛夫命令軍队坚守,并将指挥权转交给康斯坦丁亲王,这个亚历山大的亲弟弟,他告诉亲王,自己将回莫斯科进行斡旋,希望亲王在等到他的消息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他不担心亲王会拥兵自重,利用手里的軍队回国争夺权位,反而此时猜疑亲王,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他走后,政变的消息传开之后,亲王有足够的威望在军中发动兵变,控制軍队。那时候亲王才被逼上了只能开战的境地,所幸直接将軍队交给亲王,亲王反而有可能在安定的环境下等待消息。
叶尔莫洛夫老成持重,他不担心个人安危,也判断女王要的是权位,并不会对他不利。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他需要立刻弄明白的情况是,这件事中国人的参与度有多深。
如果说中国完全没有参与,叶尔莫洛夫是绝对不信的,如果是中国强行扶持奥尔加作为傀儡,那么即便打一场内战,也在所不惜。如果中国的参与度不深,奥尔加还能控制住局面的话,那么还是和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