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节 加冕

此时沙皇虽然被困在克里姆林宫中,但主教还是能够来去自如,他拿着议会的法案,进攻求见亚历山大二世,不知道跟沙皇怎么谈的,沙皇竟然也同意恢复大牧首制度,或许希望在此时能得到教会的支持吧。

通过这个法案,德罗兹洛夫联合莫斯科各教会主教,共同同意由他临时就任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牧首,等到莫斯科封锁解除之后,全国教会在进行投票。

推动大牧首制通过,只是奥尔加的一个政治手段,她接着继续忽悠国民议院,用贵族议院向他们施压,告诉他们,因为贵族院的反对,她不可能得到两院的一致认可,她不可能仅仅在国民议院进行加冕,那样是对合法性的巨大挑衅。所以她希望能不向议院,而是继续坚持传统,由全国大牧首,代表所有信仰东正教的民众,为她加冕。只有这样,她才能够取得合法地位,然后采取一些措施废除贵族特权。

国民议会认可了这一点,接着奥尔加的軍队迅速向克里姆林宫发起了攻击,很快攻破了城墙。事实上,在主教的斡旋下,并没有发生多么激烈的战斗,主教成功说服了一些守城的军官,放弃了防守,他们并没有投降,而是退往大宫殿,保卫在这里的沙皇。

于是沙皇的部队被压缩在了大宫殿周边区域,而就在大宫殿近前的十二使徒教堂和主教官邸,都落入了奥尔加之手。

她的目的也在于此,历代沙皇都在这里加冕。她为了合法性和神圣性,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加冕有一丝瑕疵,毕竟她的行为本就不合法。

主教的官邸和座教堂就在克里姆林宫中,一方面说明沙皇对宗教的控制,也说明他们对宗教势力的忌惮,又说明宗教在俄国的地位,因此主教是能影响到那些守卫宫殿的軍队的。

控制了十二使徒教堂之后,刚刚得到沙皇同意恢复大牧首制度,临时就任全国大牧首的德罗兹洛夫突然就背叛了沙皇,在宗教界、政界、权贵以及尚未来得及撤走的各国领事的见证下,他在十二使徒教堂中,为奥尔加举行了加冕典礼。

完成加冕之后,奥尔加迅速恢复了莫斯科对外的通讯,全世界迅速得知了俄国的情况,大多数政治人物的感受都跟亚历山大一样,惊讶,怀疑,再三确认后才相信俄国真的发生了这种荒唐事。

各方的反应都是不同的,英国第一时间表达了不承认的态度,其他国家都没有表态,英国认为这次政变是中国在幕后操纵的,所以他们宣布,奥尔加女王从任何角度上看,都不具备继承俄国沙皇的权力;其他大多数国家也都怀疑是中国的操纵,却也因此保持了沉默,谁愿意在情况未明的时候,得罪中国这样的大国呢。

列国的态度很重要,但却并不紧急,真正紧急的是俄国人的态度,尤其是出征在外的俄国軍队的态度。

宗教充当了调停人的角色,莫斯科大主教菲拉列特德罗兹多夫频繁在奥尔加和沙皇之间进行沟通,这是彼得大帝时代废除东正教牧首制后,教会第一次开始在政治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奥尔加表示,沙皇在俄国的执政,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混乱,亚历山大已经证明,他作为沙皇有多么的不称职,所以奥尔加希望亚历山大能够主动退位。

德罗兹多夫认为,或者是沙皇认为,奥尔加的政变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具备合法性,即便沙皇退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也应该是他的长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

奥尔加表示,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尚未成年,由他接任沙皇,只会让俄国陷入权力混乱之中,对现在的俄国十分不利。德罗兹多夫又认为,如果沙皇年幼的皇子不适合继位,那么沙皇的几个成年的弟弟,更有继承权。作为沙皇的妹妹,奥尔加无论如何都没有继承的理由。

双方的谈判,实际上都是在拖延时间,亚历山大的愤怒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他根本就不想接受妹妹任何的条件,他认为他的妹妹,要么是疯了,要么是被中国人控制了,要么就是背叛了祖国和家族。

奥尔加的拖延,则是为了让軍队尽快赶到莫斯科,控制莫斯科这样一座城市,十万人还是单薄了一些。

三天时间一过,三十万軍队已经进驻莫斯科周边,奥尔加向沙皇转达了最后通牒。

她希望沙皇能够理智的接受她的接任,她保证沙皇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向各方承诺将恢复和平,与周边各国保持友好,让俄罗斯永远结束永无休止的大国争霸。

但是很可惜,沙皇拒绝了通牒,奥尔加知道,这次政变最关键的就是能否控制莫斯科,以及能否控制沙皇。她迫不得已,只能下令軍队攻城,但要求軍队保证沙皇一家的安全。

莫斯科驻防兵力不足五万,攻城部队高达三十万,加上政治攻势,莫斯科并不难攻占,很快大军就打破了俄军的防守,进入了城市。巷战也没有发生,许多成建制的軍队,决定保持中立。其实軍队对沙皇的支持,也因为惨烈的战争而大幅度下降,毕竟谁都不想被派去前线牺牲。

也有一些死硬派,但只能被消灭,战斗只持续了两天,克里姆林宫就被包围了。终于沙皇的两万軍队在这座堡垒式的的宫殿布防,奥尔加派人传话,希望沙皇能够投降。避免无谓的死伤。

主教依然继续在两派之间斡旋,莫斯科的其他派系也开始活动起来。

沙皇的反对者们一直不少,大量斯佩兰斯基时代留下来的官僚,资产阶级政治势力跟回归的旧贵族之间,甚至贵族内部也不和谐,此时的俄国,依然是后农奴制时代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还没有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