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节 黑海低地大包围

结果俄军在波兰方向不断击败奥地利,利沃夫、卢科琳、克拉科夫,奥属波兰几乎短时间内全部丢失。

奥皇十分不满,但跟沙皇不同的是,沙皇对穆拉维约夫不满,是真的可以罢免他,甚至处罚他,可奥皇不管多不满,他无法罢免拉德茨基,无法惩处拉德茨基,他毫无办法。就像如果不是一场革命,政治上,奥皇其实也无法处置梅特涅一样。对方的威望都太大了,大到皇帝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对待对方。

于是一方面,南线奥奥联军将俄军主力包围在了黑海低地,北线俄军则在戈尔恰科夫的进攻下胜利不断。

但谁都知道,俄国的局面十分不利。

英国人重新活跃起来,希望俄国能接受放弃波兰,英国向俄国保证,将会给联军施压,让他们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克制,否则以目前的战况来看,俄国能不能保住波兰尚不一定,乌克兰倒是有可能全部失陷在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手里。

俄国也有一个利好,就在黑海主力刚被包围的时候,他们在外交上,取得了新的成果,成功说服中国人接受乌拉尔方案。

中国同意,将乌拉尔地区,交由中国皇孙和俄国长公主奥尔加夫妇统治,设立一个乌拉尔王国,俩人同时加冕国王和女王。

在茹科夫斯基的直接干预下,双方迅速完成拟定条款,签字等程序,条约文本迅速放在了沙皇案头。

只要沙皇一签字,他们跟中国的领土纠纷将彻底化解,两国恢复和平的法律关系,然后中国将占领的俄国城市归还,接着俄国将可以放心动用一直部署在伏尔加河流域,防备中国的数十万精锐边防部队,对目前的战场局势一定会有极大的改善。

此时俄军太需要机动兵力了,因为南线的毛奇已经开始收官之战,开始全面挤压包围圈中的俄军,四十余万俄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包围圈尚未合拢。

侦查结果显示,切断铁路线的主要是毛奇部奥斯曼軍队,人数也并不多,不超过五万。毛奇不可能做到悄无声息的抽调太多兵力,出现在尼古拉耶夫以北,尤其是他在正面发动进攻的时候。

但更危险的是,十余万奥地利軍队也出现在了附近。为什么敖德萨突围的时候,正面三十万奥地利軍队没有发动进攻,因为他们将主要兵力用于向北方迂回了。他们沿着敖德萨通往基辅的铁路线,一路攻到了沃兹涅先斯克,占领了这里的跨南布格河的铁路桥梁。

然后渡过河流向东快速推进,目的很明显,一面是为了切断流入尼古拉耶夫的因古尔河,一面是为了跟毛奇军汇合,因为毛奇军切断铁路后,也在向因古尔河方向突击。

但穆拉维约夫现在的情况,主力一方面在尼古拉耶夫抵抗毛奇的猛攻,一方面在敖德萨方向支援撤退,但凡是能用的兵力,几乎都有任务。说白了,毛奇的战略确实精妙,利用内线战术,大量牵制俄军兵力,然后在外线机动,构筑一个小包围圈之外的大包围圈。确实大胆,但都是基于自身兵力更强的情况下。

当然换一个人,在兵力更强的情况下,可以击败对手,但未必能全歼对手。总之打歼灭战的难度,永远都比击溃战难度打的多。中国人围歼两百万俄军,动用的兵力不也比俄军多的多吗,不同样是大迂回战术的经典。

穆拉维约夫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咬紧牙关抽调机动兵力,派出了大量骑兵前往争夺铁路控制权,同时向沙皇求援,他的兵力实在是太薄弱了。

沙皇愤怒了,大骂穆拉维约夫,声称要罢免他,还要追究他的军事责任。可现在却必须要救穆拉维约夫,不能让他手里的五十万人被人围歼啊。否则这场战争就打不下去了。

但怎么救?

有人建议,从国内抽调兵力,组建新的兵力很难,而且沙皇充满顾虑。近百万俘虏从中国释放了回来,全都上了战场,其中有表现出色的军官,也有毫无斗志的士兵,他们在中国的苦役中磨光了斗志,主要是对沙皇也并不忠诚。他们被中国人洗脑了八年,告诉他们他们的苦难是因为沙皇抛弃了他们,沙皇不肯用土地换取他们的自由。他们在皮鞭下,要么屈服于命运,要么就是完成了自我驯化。从农奴转移到了奴隶思维,毫无尊严,毫无荣誉感。

指望这样的人迅速成为士兵,那是很难的,尽管他们掌握的军事经验并没有消失,尽管他们并没有因为缺乏食物而营养不良,相反一个个做着重体力,同时也能吃到中国铁路公司配给的大量肉食,身体素质一流,本以为是最好的士兵,却是一群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