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已经江河日下,失去了埃及、希腊、阿拉柏半岛和北非等地,减少的人口超过一千万,但总人口依然有三千万,保证三十万人长期作战的物资,他们还是拿得出来的。
有效的防御工事,加上比过去射程更远的线膛步枪,毛奇发现,如今的战术,比哈萨克战争时期,更有利于防守了。
毛奇将大量的步兵炮放置在前沿,用来发射杀伤步兵的霰弹,配合线膛步枪,带给俄国步兵巨大的杀伤,而俄军却无法将自己的大炮推上来。重炮的话,太过沉重,无法在要塞重炮的打击下,成功推进到射程以内。轻步兵炮也推不上来,因为线膛枪的射程,已经让炮兵不再安全,步兵炮一旦靠近工事,想要压制工事上的火力,炮兵很容易被狙击手定点清除。
结果就是俄国人一次一次徒劳的用步兵冲锋,除了大量的伤亡之外,没有任何战果。
毛奇感叹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在逆向思考解决的办法,一旦所有国家都开始筑垒防御的话,那么如何突破这些筑垒,就成为战斗双方胜负的关键。
毛奇想来想去,发现还是得用炮,性能更先进,威力更大,重量更轻的大炮。
战争爆发前,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奥斯曼軍队不过五万人,宣战之前,奥斯曼帝国才紧急向这里派驻了二十五万援军,将防御兵力提高到三十万人,这些都是早就计划好的方案,因此一直有序的进行。
毛奇也亲自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坐镇,直接向苏丹本人负责,而且一直通过电报跟苏丹保持着联系。
苏丹对毛奇大量杀伤俄军的战果很满意,但毛奇却告诉苏丹,防守的目的,最终是要发起反击的,在战前制定的军事方案中,也是如此,一旦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之后,奥斯曼大军最终是要出击的,因为他们的作战方向并不在克里米亚半岛,而在能否切断第聂伯河跟多瑙河俄国军团的联系。
毛奇告诉苏丹,必须在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击!
看着一茬茬喊着乌拉冲锋的俄军一茬茬的倒在筑垒工事前,毛奇十分淡定,对这种情况他早有所料,但他又很哀伤,在线膛枪的杀伤下,勇敢的士兵死的毫无价值。
“命令士兵掩护!”
毛奇对自己的副官说道,副官是一个奥斯曼人,懂德语,但毛奇现在已经可以完全用突厥语说话了,副官也就成了一个传达命令的传令兵。
毛奇遇到了一个好时代。
1834年,在普鲁士服役的毛奇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被派遣到伊斯坦布尔,以休假的名义出使奥斯曼帝国,帮助奥斯曼帝国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奥斯曼的影响。之后毛奇开始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建立防御体系。
当时正是奥斯曼帝国败于埃及之手,奥斯曼苏丹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埃及軍队是拿破仑战争之后,阿里聘请法国军官帮忙训练的。但奥斯曼軍队也是聘请了大量法国顾问,可却不是埃及軍队的对手。病急乱投医,奥斯曼苏丹就接受了普鲁士的帮助,聘请了毛奇为首的大量普鲁士军官帮忙训练軍队,制定系统的军事体系。
历史到这里,并没有变化。历史上,毛奇训练的軍队,几年之后遇到埃及軍队,又一次被击败,然后奥斯曼苏丹就又抛弃了普鲁士军事顾问,毛奇以失败者的身份,灰溜溜的回到了普鲁士。
但现在的历史却变了,因为毛奇刚到奥斯曼帝国履任,就爆发了奥希战争,希腊先后联合满清、埃及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了打击,结果奥斯曼帝国遭受了又一次惨败。这一次的惨败当然就归结不到普鲁士顾问的头上了,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工作。
反倒是这次战争,让毛奇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他虽然在普鲁士军中服役,可其实他的知识很杂,并不是纯粹普鲁士式的,他上的军校也不是普鲁士的,而是丹麦的。他父亲是一个普鲁士破产容克,母亲是一个丹麦中产阶层,他从小跟随父母在丹麦定居,在丹麦接受教育,但他认为丹麦太小,不是让他发挥的舞台,他更看好普鲁士,于是就以容克贵族身份,报考了普鲁士军官,成功考入普鲁士軍队成为下层军官。
他知识驳杂,历史、文学、哲学、军事都有涉猎,贫穷的时候他还出版过小说,他是一个语言天才,热衷于学习,于是在普鲁士军中不时发表一些军事论文,渐渐积累的名声,被调入参谋部门。
但直到奥斯曼任职,他依然只是一个小军官,上尉军衔。但却是有真才实学的,他没有参加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所有知识带有纸上谈兵的色彩。
反倒是奥斯曼跟满清和埃及的战争,让他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了战争,战后他总结经验,向奥斯曼帝国提出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