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节 普鲁士也是波兰

这样的松散的贵族民主制度,在后世确实被波兰人常常拉出来证明自己的文明,说他们的宪法比英国大宪章更早,可却也成为波兰被瓜分的根由。

当被大国入侵的时候,他们临时动员起来的軍队,根本无法跟数量庞大的敌人的常备军进行战争,结果只能面临战败。当第一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之后,他们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已经彻底失去了成为强国的机会,尽管这时候他们剩余的领土和人口,依然比普鲁士要多。

讽刺的是为国家改革绝不肯牺牲自己利益的贵族们,却被迫投票同意接受瓜分的议案。

幸运的中国即便有武备松弛的时候,也不会遇到波兰这种瓜分,最多就是在异族的打击下亡国,可即便亡国之后,他们依然是一个国家。

俾斯麦却没有深究,中国是一个欧洲规模的国家,中国之所以没有在自己的封闭国土内有被瓜分的命运,是因为几千年前就已经扫平了各个国家和不同民族。把中国的地理环境,套用在整个欧洲,或者局部欧洲也同样适用。

欧洲也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东边跟中国隔着大漠、戈壁,三面都是大海。或者只以中西欧地形来看,东边的巴尔喀千山脉,西部的比利牛斯山脉,将广袤的中欧平原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地形,但在这块独立地理中,却没有诞生出一个统一的文化民族,长期是被罗马人称作蛮族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和高卢人在相互争夺。

假如欧洲的文明不是从希腊罗马输入,从沿海慢慢向腹地渗透。而是从波德平原上涌现一个农耕文明,向四周扩张融合,类似中国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一样。或者是从莱茵河上游的奥地利高原上诞生了一个文明,然后向外扩张,就好像中国的黄土高原上诞生出了一个农耕文明,然后从上游沿着黄河、长江向下游扩散。也许欧洲也会诞生一个统一的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曾几何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中国民族,也跟欧洲一样,复杂、野蛮。但其中诞生了一个诸夏文明,他们开始筑城而居,目的是防备城外不远的游牧匪帮。当西周已经度过了他一半岁月的时候,就在周王城的周边地区,依然生活着伊洛之戎这样的游牧民族。而周王朝此时却已经通过分封制,在整个黄河流域建立了数以百计的诸侯国。

中国人的先祖通过筑城,开垦,逐步逐步的占领了土地,驱逐了游牧民族或者同化了他们,融合了他们。用了上千年时间,几个王朝的跨度,才让黄河成了汉地。

欧洲一直没有出现这个历史进程,在野蛮时代的厮杀中,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耗死了罗马帝国,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国家,却依然继续在野蛮的厮杀。

俾斯麦认同英国的说法,欧洲所有民族和国家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对抗中国。但他却绝不会参与其中,普鲁士要做的,不是跟其他民族团结起来对抗中国,普鲁士要做的,是统一德意志民族,然后扩张自己的势力。就好像当年的凯尔特人如果告诉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要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拉丁人(罗马民族),他们可能也认同,但他们更在乎自己的猎场和土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俾斯麦现在认为普鲁士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跟当年的波兰贵族没有什么两样,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农奴够不够多,庄园都不够大,其次才会考虑国家是不是有足够的防备力量,足以抵挡敌人的入侵。

欧洲的故事总在这样在分裂中重复着分裂,就好像中国总在兴衰中重现着兴衰一样。

一边鄙视着把国家放在次要地位的波兰,一边重复着把欧洲利益放在普鲁士之后的俾斯麦,在结束了中国东部地区的考察之后,迅速赶去了黑海沿岸,他认为他的战略契机,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尽管已经判断清楚了中国的战略方向,但俾斯麦还是很谨慎,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普鲁士有联合中国的打算。

他反倒发现奥地利跟中国外交部门之间走的很近,似乎在进行秘密外交活动,奥地利在这次革命中,也被俄国狠狠咬了一块肉,瓜分波兰的领土都被俄国夺走了。这块领土上有波兰重要的工业区加利西亚,加上其他领地总人口超过五百万,奥地利绝不甘心失去这里。

因为这块领土,当年瓜分的时候,也不是奥地利随意要求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十三世纪,马扎尔人组建的匈牙利王国就扩张到了这一带。122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就已经将“加利西亚与洛多梅里亚之王”的头衔正式加入其冕号中,其中的加利西亚位于波兰,而洛多梅里亚就是俄罗斯帝国的沃利尼亚地区,也被俄国这次直接夺走。

1527年哈布斯堡家族继承匈牙利王位时,哈布斯堡家族也继承了这一头衔,但领土却已经不在匈牙利的控制下,而是被曾经强盛一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夺走。1772年,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亚女王玛丽娅·特蕾莎就是利用这一头衔作为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名义。

俄国人现在夺走了这些土地,奥地利皇帝只剩下了头衔,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显然奥地利也看到了中国跟俄国的矛盾,在试图跟中国建立同盟关系,共同对抗俄国。

奥地利的国力和地理位置,让他们不用太过于担心英国的干涉,但普鲁士不行,普鲁士跟英国隔海相望,英国是普鲁士最大的贸易伙伴,一旦普鲁士跟英国交恶,英国人一方面封锁普鲁士港口,随时都可能登陆普鲁士作战。英国的影响力,也足以让他们拉拢到对抗普鲁士的陆地盟友,其中肯定就有来自德意志地区的邦国,甚至有可能有丹麦、瑞典这样的北欧强邻。

因此即便知道奥地利在尝试跟中国结盟,俾斯麦依然保持沉默,而是在中国进行考察,他需要更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国力。

他对江宁的关心不多,不像所有西方人那样,很欣赏江宁城的花园城市风貌,不关心那一处处长满荷花,但其实是作为城市雨水调节功能的水塘,也不关心中国人结合了古罗马和中国传统技术打造的地下排污水道,也对那种高达三丈,用铁质构建搭建起来的,桥上能跑火车,桥下能走行人和马车的高架铁路不感兴趣。

他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工业区,是中国的兵工厂。

所以他在京城理顺了一些工作之后,就赶去了松江府,这里是中国目前最繁荣的地区,他在这里果然看到了中国最现代的一面。

由于还没有到高层建筑时代,地平建筑为主的城市,往往框架都会很大,结果这里的工厂沿着吴淞江、黄浦江这样的运输水道,将上海、华亭、青浦都连接了起来,当然并不是全面覆盖,就是沿着河流成带状分布。

这里主要是棉纺织工业为主,还有发达的航运、造船、机械等工业,以及依托这些工业发展起来的金融和商业。俾斯麦在欧洲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规模如此庞大的工商业密集区,甚至他在英国见到的情景,也比不上这里。沿着吴淞江进入太湖流域,这里的工业区虽然没有连接在一起,而是分散在苏州、湖州两座大城市,可是这两座城市本身,却只隔着一个太湖,相当于用水路连接在一起。

另外太湖周边的无锡、常州、嘉兴都是非常繁华的大城市,人口都有三四十万。再往南的杭州、宁波,还都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根据中国人自己公布的数据,以太湖为中心,西到江宁府,东到松江府,北到长江,南到杭州,总计九府一州的狭小土地上,生活着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总计高达四千万人,而且其中八成居住在城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比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多。除了大城市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繁华城镇,放在欧洲都是规模可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