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节 俾斯麦考察见闻

最让俾斯麦期待的是,他终于看到了农村士兵训练的情况,这些天他已经打听到了农村兵役制度的内容。在边疆地区,所有人都要当兵。中国政府对边疆极为重视,不但免除了村里所有的税收,而且会给没个征召入伍的士兵都发军饷,而在边疆地区执行的是所有青壮都必须作为预备役的制度,在内地则是按比例抽调。

可以说中国人在边疆地区实行的是全民皆兵政策,一旦爆发战争,数百万边地百姓,就能武装起上百万大军。这些后备军人每年训练三个月,俾斯麦观察了他们的训练方式,跟正规军没什么两样,除了缺乏重武器之外,是按照正规步兵来进行训练的。

中国这几年每年都向伏尔加河和北高加索移民上百万人,现在在伏尔加到乌拉尔一带,中国人已经占据了优势,他们在这里有近三百万人口,可以服役的兵员高达一百万人,而这里的其他人口才不到两百万。而且俾斯麦怀疑,在这种制度之下,俄国人别说反抗了,恐怕开战之后,还会有数十万俄国士兵为中国服役,跟中国士兵一起去攻打沙皇的軍队。

他在俄国村社中看到的,也并不是紧张的对立,这些原本都是农奴的俄国人,现在生活比过去好了很多,他们也跟中国移民一样,不需要纳税,有青壮的家庭每年还能得到三个月的丰厚军饷,生活普遍比伏尔加河对岸他们的同族同胞好上很多,这都是中国巨大的国力支撑的,俾斯麦觉得,中国皇帝在用本国民众的赋税拉拢这些占领区的俄国人。

如果放在普鲁士执行这种制度,恐怕各种组织就要起来反对了。

俾斯麦没去高加索地区,他相信那里的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中国人将本国治理经验全面移植道了这里。

在这种高强度管理模式下,俾斯麦相信占领区的俄国人是没有反叛的能力的,同时他们也可能没有什么反叛的动机。就好像普鲁士瓜分了波兰的西部之后,建立了一个西普鲁士,在哪里腓特烈大帝能收一百多万塔勒的税收,养两万多士兵,而当地士兵也只能跟着普鲁士軍队一起行动,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当地才开始出现民族问题。

乌拉尔地区的民族问题似乎不严重,当地人的民族意识很淡薄。这里的民族构成也十分复杂,中国人现在构成了主体,俄罗斯人是第二大族群,但还有数量众多的鞑靼民族,这里原本就生活着大量的鞑靼民族,因为俄国人进入这里之前,这里是金帐汗国和金帐汗国分化出去的喀山汗国的国土。居住着说蒙古语的蒙古人,说突厥语的切列米斯人和巴什基尔人,说芬兰-乌戈尔语的摩尔多维亚人,以及楚瓦什人。

更早时候,这里是游牧在伏尔加河一带的保加尔公国领土,蒙古帝国入侵,导致保加尔人沿着黑海迁移到了多瑙河流域。俄国人在大概三百年前,灭亡了喀山汗国,开始往乌拉尔一带移民,同化了其中的一部分族群。

对中国边疆社会的考察,并不是兴之所至,也不是因为跟中国领事的谈话,勾起了他的兴致,就算没有那场谈话,他依然会来考察,他需要对中俄之间的军事关系进行研究。

但有了跟中国领事的那场对话,让他可以更有准备,更有条理的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

由于沙皇不肯签字,中国不但没有释放俄国俘虏,至今还占据着喀山、萨拉托夫和察里津三座俄国的重要城市。

这三座城市实行军管,但俾斯麦看到的是十分繁荣的商业,三座城市以伏尔加河水道沟通,河流上往来着大量蒸汽轮船,其中大半都是中国经营的航运公司。中国人在这三座城市里,人数并不多,只有一些商人,他们成立了商会。

俾斯麦通过关系,在当地找到了一家德国商人,这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就移民伏尔加河下游的一个德意志家庭,他们在乡下有农场,在城里有商铺。

通过德裔商人,俾斯麦了解到,中国軍队对这里的管理十分松懈。他们不直接插手各种商业活动,他们的税收等制度都照搬中国,可执行委托给了当地的商会。不但是中国人的商会,也包括欧洲人的商会。商会在帮他们收税。商会也负责调节商业纠纷等问题,至于法庭,则派出了一些军法官,但是他们竟然是用陪审员制度在审案,这点有些让俾斯麦没想到,听说是中国人从英国引进的制度。

德意志地区的陪审制度,是拿破仑大军带来的,但拿破仑战败之后,许多地方就废除了陪审制度,这次革命中革命者的一个要求就是恢复陪审制度。

由于軍队没有介入经济领域,商人是这里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当然軍队负责维持治安,商会负责调节民间纠纷,加上法庭的存在,这里秩序井然,又有铁路、河流,商业自然就发展起来。

这些俾斯麦也不是很关心,因为他看到的,主要还是俄国式的文化现象,他最关注的是中国的軍队,軍队看起来跟欧洲軍队也没什么两样,相当正规,训练都有各种制度保障。竟然跟法国軍队的训练模式如出一辙,俾斯麦做过功课,他知道中国也跟许多国家一样,在拿破仑战争后,都将自己的軍队,按照法式方式重组了。

既然是法国模式,那么战斗力应该是有保证的,从他们多次力克俄军就能看出。这几年欧洲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在中亚地区打败英俄联军,是因为惊人的数量,而不是他们强大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