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奥地利海军赶来对峙,法国寸步不让,他们拥有地利优势,英国人从直布罗陀,奥地利人从威尼斯到这里都要绕很远的距离,马赛港就在利古里亚海边上。而且法国一心建立地中海霸权,如果连家门口的挑衅都不敢回应,还谈什么霸权。
至此引发了一场西欧大国对峙的危机,法国对抗英、奥两国。
英国外交官和奥地利外交官迅速谈判,商讨一旦战争爆发,两国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两国民众也群情激奋起来,就连英国民众,都开始忘记了战争的伤痛,对法国的野心极度警惕,将路易菲利普称作拿破仑,不过拿破仑这个名字在英国是贬义词,在法国却是一个褒义词,法国人把英国的报道转载回国,反而能够引起民众对国王的赞同。
此时奥地利人的情绪也十分愤怒,他们奥地利修铁路,碍着法国什么事了,如此霸道。历史上两个民族恩怨不断,国仇家恨,以及越来越凝聚的民族意识,让奥地利人开始呼吁,所有德语民族,应该联合起来,对抗法国。
法国人也不傻,一边是英国支持奥地利,另一边奥地利在联合拉拢北德意志邦国,目前奥地利跟整个北方德意志并没有分裂,梅特涅当年力主建立的德意志邦联还在发挥作用,德意志邦联会议召开,会议上除了普鲁士没有表态,几乎所有邦国都同意支持奥地利,显然拿破仑带给德意志民族的伤害,让这个民族在面对法国人的时候显得尤为团结,另一方面,也说明奥地利仍然在德意志地区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尽管没有加入普鲁士主导的关税同盟,但哈布斯堡家族对德意志民族的号召力,依然强于霍亨索伦家族。
法国人也不傻,奥尔良王朝比拿破仑帝国灵活的多,立刻找上中国商谈。双方商谈的地点很讲究,在雅典。
一方面希腊国王是法国国王的女婿,一方面希腊国王又是中国皇子,这样的联系,就很耐人寻味。
中国对法国表示支持,甚至声称一旦发生战争,中国海军将与法国联合打击英国海军,但对派遣陆军则表示慎重。希腊则表示,愿意跟法国结盟,希腊希望能得到艾奥尼亚群岛,这个群岛是希腊的领土,希腊独立之前,被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走,之后又转交给了奥地利帝国。
双方都合纵连横,似乎一场战争不可避免,此时比利时又跳了出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迅速在英法之间来回奔波,比利时的独立,是得到英法支持的,法国甚至出动軍队打败了荷兰軍队,才逼迫荷兰人同意比利时独立。但利奥波德的侄子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老公,比利时工业革命现在在欧洲发展的最好,甚至基本上已经完成工业化,而资本都是英国投资,英国资本是比利时最大的资本势力。
通过跟英法的纽带,利奥波德促成了英法之间的和谈。
这场谈判注定不会顺利,因为双方都很难让步,如果矛盾那么容易调和的话,欧洲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了。
奥地利人的选择很实惠,就是在超级强国之间游走,一方面利用英国向地中海扩张,一方面利用中国发展本国经济,就是不公开表态。
但这让奥地利跟法国的矛盾迅速上升,法国人这几年也没闲着。趁着英国跟中国打仗,西班牙陷入分裂。他虽然无法取得西地中海的霸权,却大大扩张在这里的势力范围。
主要是北非,法国人迅速占领了阿尔及利亚沿岸平原,跟内陆沙漠地形相比,阿尔及利亚沿岸地区,是地中海气候,降雨量尚可,发展农业条件优良,能用作耕地的土地超过一亿亩,法国迅速向这里移民,在这里建立了殖民政府。
还向南渗透,在突尼斯跟埃及发生了冲突,仗着有英国支持,埃及牢牢控制着突尼斯,但法国商业资本大量向突尼斯渗透,并且通过威逼等手段,获取了大量特权。
还通过塞内加尔河渗透到了西北非腹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法属西非殖民地,原本在马里建立过金矿殖民地的一些国家,都纷纷败退,普鲁士、奥地利因为瓜分波兰问题,将这里的金矿殖民地让给了法国,金矿已经开采殆尽,金矿周边的土地却开发了出来。
通过在西北非扩张,法国重建了自己的殖民体系,加上法国这几年都相对平静。国王路易菲利普的政治智商明显比拿破仑高的多,不但争取到了贵族的支持,也通过各种亲民行为,获得城市中产的拥护,内政稳定的情况下,本就比其他国家更好的基础,很快就爆发出了势力。
至少在大国中,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是最大的,工业生产仅次于英国,却远远高于普鲁士、奥地利等国。
政治上,一直坚持联合中国,排挤英国的政策,目的是重建在地中海的霸权,战争结束后,在整个地中海称霸已经不现实,可是跟中国沟通过之后,双方确立了势力范围,中国表示尊重法国在西地中海地区的特殊利益,除非得到法国谅解,中国不会谋求在西地中海地区建立军事基地。
战后,法国十分积极的加入铁甲舰的设计制造,现在木质帆船落伍,大家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法国人对重建西地中海霸权更有信心了。
但由于没有经验,出于成本考虑,大家都是在改造旧船基础上试验,比如将风帆战列舰改为蒸汽动力,然后在船外安装铁甲,进行炮击试验等等。最后发明出了符合装甲,通过软木和生铁的多层复合,达到硬度和韧性兼具的装甲,将装甲铆接在战舰上。
可旧式战舰经过这样的改造后,吃水量大增,不但影响了速度,而且影响了航程,军事价值大大下降。
其中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试验,制造出了各种怪模怪样的战舰,有的就是移动炮台,但最终摸索到了正确的方式。
都发现,必须采用新式船体,比如民用商船中已经开始普及的铁肋木壳商船,这样的商船摆脱了对木制龙骨的依赖之后,设计上更加灵活,加入了中国的水密隔舱设计,载重量大大增加,更适合蒸汽动力舰船应用。
于是三国先后建造了一艘铁肋木壳战列舰,吨位上都超过5000吨级。之后法国人迫不及待的设计了第二艘,运行良好之后,一口气又建了两艘,装备了总计四艘木壳铁甲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