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节 卖队友的传统

打通了额尔齐斯河后,现在通往奥伦堡的交通线有三条了,一条从阿勒泰地区,一条从西伯利亚地区,一条从额尔齐斯河地区,其中阿勒泰那条直接就放弃掉了,因为太过艰险,要翻过阿尔泰山运输物资,代价太大。西伯利亚交通线依然繁忙的运输着物资,但兵力调动基本上全部改走额尔齐斯河了。

中国的生产力调动起来,全国的物资涌向战场,各大造船厂的优质储备木料运往西伯利亚和额尔齐斯河沿岸的城市,大量船匠、设备调到这里,紧急打造小型内河驳船,征召铁路公司、运河公司的经验最丰富的调度管理人员前来调度物资运输。

攻占鄂木斯克一个月之后,奥伦堡的危机彻底解除,现在有能力在这里部署一百万軍队了。哈萨克前线的攻势已经停止,軍队收缩退回哈萨克丘陵防线休整,在这条丘陵防线上,现在只部署了80万人,其他兵力全部都去支援宋荣贵了。

英俄联军现在被阻挡在乌拉尔以东到图尔盖高原地区,往南是盐碱荒漠以及大沙漠,即便穿过卡拉库姆沙漠抵达咸海沿岸,抵达了锡尔河流域,对面就是满清领土,满清现在也跟英俄联军开战了。

往西南地区,向厉害方向突围,虽然有恩巴河可以利用,但下游地区依然是荒漠地形,里海的俄国海军,也无法保证两百多万人的退路。被封锁在包围圈中,用不了多久,英俄联军的粮食都无法保证。

绕过乌拉尔沿岸铁路,从乌拉尔河下游撤退,无法保证大规模軍队成功撤离,但少量部队还是可以的。但少量部队,没有组织的撤退,一定会引发灾难。除非軍队有组织的,有秩序的撤退,利用现有的物资,他们是有机会退到乌拉尔河下游的。然后渡河撤往伏尔加河,或者等待援助,都是可行的选择。

但軍队大规模有组织撤退,意味着放弃前线阵地,会给中国軍队机会。除非有人愿意断后,或者有人不在乎这些,只想着保住自己的命。

英国人就是这样,他们通告了俄国人一声,就选择了全面撤退。根本不在乎自己撤退后留下的空缺是不是会被中国軍队利用,用来打击俄军。

英国人就是这样,永远优先考虑自己,仁安羌、敦刻尔克,都撇下自己的盟军先逃了,在仁安羌将中国远征军置于死地,在敦刻尔克让法国人阻挡纳粹铁骑,然后英国人自己毫发无伤的逃到了印度,逃回了本土,这也是传统了。

卖队友的传统!

周琅跟杨克直接沟通,商议军情,以及之后可能发生的战场变化。

杨克认为,打通额尔齐斯河交通确实很重要,但在前线继续进攻同样重要,一旦前线压力减小,俄国人有可能抽调兵力突围,现在俄军已经开始惊慌,前线作战的压力并不大,而如果放弃施压,让俄国人调集主力去夺取奥伦堡的话,以目前的态势,奥伦堡可能守不住。

周琅接受了杨克的建议,但軍队的压力将会变得空前的大,杨克已经将一百万主力抽调去支援宋荣贵了,那些軍队大半都还在路上。杨可现在是用二线部队在给俄军施压,周琅又要求他开辟额尔齐斯河战线,捉襟见肘啊!

但这是最好的选择了,奥伦堡哪里的压力更大。长平之战后期,在包围圈中度过了一个多月的赵军,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最后依然能在赵括的带领下向秦军壁垒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强攻。赵军的战斗意志确实让人动容,可这并不是赵括指挥能力高明的原因,如果真的高明的话,也不会落入包围的境地,更不会留下一个纸上谈兵的恶名。主要是赵军士卒在求生的慾望激发下,做疯狂的困兽之斗而已。

现在俄军也被包围了起来,但他们的情况显然比战国时的赵军强的多,赵军四十多万人被挤压在一个河谷地带,而俄军却有小半个哈萨克草原进行周旋,加上他们的补给绝对比赵军要好的多,他们发出困兽之斗,战斗力恐怕要比之前强很多,之前的俄军战斗能力,跟中国軍队主力也是半斤八两,现在激发出了死志,只会更强。

宋荣贵需要跨越数千里战线,维持一直孤军在奥伦堡堵住俄军,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克甚至有些后悔当初萌生了这个大迂回的念头,然后将计划甩给了宋荣贵。所以凡是能为征北军做的事情,他现在是义无反顾。

于是围绕图尔盖围歼战,额尔齐斯攻防战打响了。宋荣贵现在全力保住奥伦堡,攻占这里非常轻松,但防守这里非常困难。当时他派遣了名义上是救援孤军的十万步兵,很顺利就攻占了只有万把人防守的奥伦堡。可几乎紧跟着他的軍队的,就是俄国从其他地区抽调的兵力,有从前线图尔盖地区抽调的主力,还有从萨马拉、乌法甚至伏尔加河地区抽调的兵力。

宋荣贵发现,他用尽全力,也只能在奥伦堡维持一支十万人的守军。他需要维持一条上千公里长的交通线,兵力实在是不足。除了兵力,还受到运输能力的限制,河流的运力确实较强,可是船舶是有限的,动用所有能征用到的各种船只,也只能保证十万人的供需给养。

沿着乌拉尔河,在奥伦堡和河南的车站小镇布防十万人,却需要面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俄军的疯狂反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杨克迅速调动軍队,开始了额尔齐斯河之战,发动强攻,扫荡一座座俄军要塞。最后在鄂木斯克进行决战,只用了十六天时间。能这么快结束战斗,除了不顾伤亡的强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俄军竟然也从鄂木斯克抽调了大量兵力。

显然丢失了奥伦堡之后,俄国在从各个方向抽调兵力,此时已经失去了退路意义的鄂木斯克的重要性大大下降,所以抽调这里的兵力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