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节 印度战局

热带雨林地形很难进行大规模作战,主要方式是扶持当地势力,从缅甸割据出来,支持以密支那为中心的克钦人建立克钦国,支持以腊戌为中心的掸人建立掸国。之后先后支持地方实力派建国的方式,彻底直接了缅甸这个南亚第一大帝国,贡榜王朝也就此灭亡。

这是后话,真正的反攻走缅甸丛林地带是不现实的,伊洛瓦底江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航运的能力,运输能力有限。所以在印度的反攻,主要还是依靠非洲公司的軍队。

在经过跟英属印度长期的拉锯之后,战略平衡再次向非洲公司倾斜,打破平衡的关键,是锡克帝国终于在中英两强中选择了立场,他们决定跟中国结盟,这样非洲公司的軍队,就可以通过锡克帝国的国土,穿越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直接向北印度的德里地区进攻。

公司承诺支持锡克帝国将领土推进到德里,支持他们夺取亚穆纳河以南、昌巴尔河以西地区,之前他们跟英属印度主要以萨特莱杰河为界,新扩大的领土比过去的领土大两倍。不由得兰吉特辛格不心动,但主要还是他们从中国跟英国之间选择了立场,更看好中国,也更愿意接受跟中国结盟,主要是中国的施政更容易得到农业民族的认可,英国的那种榨取制,动不动就饥荒,实在是让人心惊。

跟锡克帝国结盟之后,两国联军迅速攻占了德里,推进到了恒河中游地区,跟英属印度軍队在这一带展开了激战,互有胜负。双方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印度河非洲公司领地有四千万人,锡克帝国人口也有一千多万,英属印度人口则超过两亿。双方都有规模相当的军工体系,其实其中最弱的反而是非洲公司,因为可以从中国采购,中国舰队又拥有制海权,因此非洲公司一直都没有可以打造自己的军工体系,而锡克帝国和英属印度都有自己的军工体系。

锡克帝国的军事工业,能生产质量性能跟欧洲一致的步枪、大炮,他拥有3万人左右的常备军,装备200门左右的步兵炮,但战争规模扩大之后,锡克帝国就无法支持了,非洲公司提供了8万人的武器援助,让锡克軍队扩张到10万人;非洲公司自己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20万人的軍队,由于印度河流域曾经被英国统治过,导致这里的乡村领主势力,对英国人的疯狂榨取政策心有余悸,加上中国文人文化在这里的传播,非洲公司的士兵都带有子弟兵的特征,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为家乡而战。

对手英属印度軍队,跟过去的东印度公司軍队也没什么两样,几乎就是雇佣兵,以印度各阶层的土兵为主,军官阶层要么是回教中的封建贵族,要么就是印度教上层的婆罗门种姓,而且以婆罗门为主。英国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对英属印度的统治之后,政府的直接统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压榨水平,跟当地矛盾有所缓和。但税率依然很高,英国需要印度自力更生,在印度的军工体系,庞大軍队,都是依靠印度的财政供应的。通过这种方式,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一支20万人规模的常备军。

非洲公司和锡克联军,跟英军在德里地区相持了一年之后,终于击退了英军,沿着印度河向英属印度腹地推进。

假以时日,英国将失去整个印度。

美洲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中国軍队越来越多的杀出丘陵防线,不断突破、占领英俄联军的前沿阵地,在英俄联军没有崩溃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出现决定性的胜利,而且中国人也不总是胜利,他们的进攻多半都被打退了,就好像英俄联军的进攻一样。

在大海上,爆炸弹让帆船不堪一击,在陆地上同样如此,性能更加可靠的爆炸弹,让进攻方简直就是去送死,敌人依托要塞工事,可以轻易抵挡任何进攻,还能给予进攻方士兵以巨大的杀伤。

现在轮到中国人进攻了,英俄联军发现,中国人也很容易在进攻的时候被打死,于是英俄联军决定在无法顺利撤退的情况下,就地转入防御。哈萨克丘陵相持开始转入第二阶段,中国战略进攻阶段。

在其他方向上,这个夏天中国軍队也开始取得更大的战果。

西伯利亚方向,6月之后,大规模的攻击才开始爆发,这里的俄军并没有爆发瘟疫,依托鄂木斯克等要塞防御的俄国人,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健康状况都相对较好,加上西伯利亚的气候比较凉爽,一直就没有疟疾肆虐的基础。

最大的限制还是兵力问题,当中国軍队开始进攻之后,部署在鄂毕河以东地区的俄军据点和要塞一座座被拔出,中国人还从额尔齐斯河出击,跟西伯利亚方向进行呼应,让俄国很难分兵。

西伯利亚荒凉的地理特征,注定人类活动只能沿着河流进行,巴尔瑙尔距离鄂木斯克的直线距离很近,但中间大量沼泽、原始森林对现在的人类活动来说,几乎难以跨越。中国軍队反而是沿着鄂毕河绕了一个大湾,先威胁到上游的托博尔斯克,军事军力上千公里。

在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之后,中国用绝对优势兵力,攻占了托博尔斯克,现在可以沿河南下威胁鄂木斯克,也可以西进威胁秋明、叶卡捷琳堡以及车里雅宾斯克等有河流相通的乌拉尔山以东要地。

战略态势对俄国越来越不利。

中国軍队还开始在印度方向发动了反攻。

这个方向的战斗一直不激烈,英国击败了缅甸之后,逼迫缅甸贡榜王朝跟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