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节 国大生骄

但朝鲜的经济开始严重依赖中国,他们的经济体系,其实已经全面殖民地化。农业生产高度经济作物化,国土几乎都用来种植中国需要的黄麻,是中国第一大麻原料供应国。

朝鲜的粮食,几乎都依赖进口,主要是就近从中国东北进口。朝鲜过半人口开始食用面食,大米少部分是传入东北不久的东北大米,大部分是中国商人从南洋转口的大米。

跟朝鲜类似的还有安南国,阮氏也没少给周琅送越南女子,跟朝鲜不同的是,阮朝的权臣没有成气候,动乱频频,且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一部分的状态,让他们没有诞生出本国的豪族,阮氏、郑氏就是少有的豪族。郑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郑氏把持的北方,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阮氏偏安南方,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跟阮氏抗衡。

所以阮氏送来的,如果不是宗室女子,也是阮氏自己挑选的民间美女,绝对没有权臣敢直接向中国皇帝送女人的。跟朝鲜不同的另一点是,安南国王室相对强干,继承王位的阮福晈崇尚儒教,励精图治,算是接过了他爹阮福映的班。他也娶了中国公主,同样封为王后,但他成功的避免了内宫干政的情况。

他不但没有让中国势力把持安南政治,反而通过跟中国皇帝的联姻,引入了大量中国技术,兴修水利,开拓湄公河三角洲,向南方移民,发动对柬埔寨和寮国等地的战争,并且成功灭亡了柬埔寨,打败了干涉的暹罗軍队,成功将国土扩张了一倍有余。阮福晈统治下的安南,正是阮朝最强盛的时期。

但他能巧妙的避免成为政治傀儡,却无法避免中国商业势力的渗透,中国商人在安南国的经营,甚至比朝鲜更兴旺,因为相比北方的朝鲜,安南的国土更具有开发潜力,在中国商业资本的推动下,湄公河地区和柬埔寨的农田被大量开垦,大量中国移民涌入这里,帮忙修建运河,开发土地,同时也成为地主和商人。

安南国经济的殖民地化也很严重,他们超过了暹罗成为中国最大的稻米供应商,大量土地种植甘蔗、棉花、靛蓝等经济作物,但肥沃且面积广大的耕地,让他们的粮食还能自足。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个出口多余进口的国家。在阮朝早年,由于日本限制铜矿出口,安南没有铜用,派遣使者游说日本幕府失败后,甚至不得不接受中国商人的建议,在清朝时期,他们一度进口中国的白铜(锌),用来铸造白钱。可通过跟中国的贸易,阮福映时期,他们就能够以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了。到了阮福晈时代,甚至可以紧随中国的脚步,建立起了金本位制度。

不过这个小国,依然无法摆脱在文化上被中国一步步同化的命运,国内通行汉字,中国读书人很容易在这里获得较高的地位,中国话也开始日益普及,在皇城顺化甚至过半人口说起了一种带着粤语味道的中国话。

吃完一顿饭的功夫,周琅已经想明白了许多问题,周边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势大生骄很难改变。说到底还是缺乏竞争,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依靠着巨大的体量,压得工业先驱英国都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让中国的官员不骄傲。

但周琅没想到他们骄傲到了这种程度,战争都已经爆发,而且是被多国围攻的情况下,竟然如此松懈。

难道他们就不考虑战败的问题吗?

周琅叹了口气问金敏书:“你觉得这回打仗,中国会败吗?”

金敏书愣了一下,捂嘴笑道:“陛下说笑了!”

周琅只能摇头叹气,一种举国皆醉我独行的寂寞感袭上心头。

正是吃饭的时间,她桌子上素检的摆着四菜一汤,都是素食。

“给我盛饭。”

周琅没有客气。

坐下就吃。

“朝鲜的泡菜?”

四菜中还有一个腌菜,他大口嚼着腌白菜,反倒来了胃口。

金敏书摇了摇头:“四川师傅做的。是冬天湖畔菜园收的白菜。”

周琅点点头:“比之朝鲜国的泡菜如何?”

金敏书道:“上国风物,朝鲜小邦自然是不能比的。”

周琅不由苦笑:“一盘腌菜,哪那么多讲究。”

金敏书忙道:“皇上教训的极是。”

周琅随口问道:“你有两年没回家省亲了吧?到汉城的火车通了,你不想回去看看。”

金敏书摇头:“朝鲜穷乡僻壤的,没什么好回去的。就是有一些姐妹,时常思念。陛下若是恩准,奴婢把她们接来宫中?”

周琅叹道:“我一把年纪了。就别再给我塞女人了。来玩玩倒是可以,南京好些个王子青春年少,互相瞅对眼了也是良配!”

周琅嫁了一个女儿给朝鲜国王,朝鲜这些年没少往周琅身边送女人,总计不下十个了,周琅甚至无法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其中半数是朝鲜宗室女子,后来干脆有一些朝鲜豪族的女子,也送了进来。这个金敏书就是安东金氏出身。此外还有丰壤赵氏,骊兴闵氏等朝鲜的名门望族。

这些朝鲜的名门望族,往往都将自己的源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某个名门之家,以某年乱世避祸进入朝鲜为源头,繁衍生息。真真假假不得而知,但周琅觉得这也算是跟中国的一种联系,有利于维护跟番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