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满清在十几年前,占领底格里斯河以东地区后,就开始着手恢复和修建新的水利设施。将大片荒漠和草场重新开发成了肥美的良田,将汉八旗和波斯八旗两个农耕族群大量迁居到这里。
原本的阿拉柏人呢?
这些部落民都被编入回部八旗,大多数迁居到了中亚草原和波斯高原上,初衷一开始并不是要夺取他们的土地。主要还是无法控制这些宗教氛围太过浓厚的部落,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道光才选择了迁徙这个代价高昂的政策。占领整个两河流域之后,这套迁移政策继续执行,因为道光已经确信只有把这些贝都因人打散安置到中亚腹地去,才能够让他们老老实实生活,而不会受到来自奥斯曼帝国或者大马士革等地的宗教势力的蛊惑。
迁徙就会遇到反抗,反抗的结果就是被镇压。原本就不到五百万的两河居民,完成迁徙之后,只有四百万了,这个迁移的代价,比印第安人西迁代价还大。但迁徙之后,打散了原有的组织,用可靠的官员,而不是宗教领袖和部落首领来管理的贝都因人,就开始变得安分起来,甚至成为一支战斗力顽强的部队。
占领了两河流域之后,满清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农业区,他们积存的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大量出口。满清的政治比较求稳,他们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足够他们的軍队吃上好几年。
通过将所有统治的民族都八旗化,设置科举选拔的旗官管理,打造出了一个统一的官僚机构,这个官僚机构,或许没有中国的官僚机构完善,没有欧洲的行政机构专业,但相比过去这一带的游牧部落,效率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大大提高的行政效率,意味着动员能力的加强。
占领两河流域之后,满清治下的人口达到了2000万人,其中适合当兵的丁口数量就高达200到300万人,以他们的动员能力,如果不考虑物资补给等问题的话,动员100万人并不困难。
在军事技术上,跟奥斯曼帝国和西方軍队接触过之后,满清的军事制度更加西化。完成了又一轮军事改革,开办了自己的军校,打造了完善的军工体系。基本上就跟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相似,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落后,唯独军事不落后。
这样一个国家,又跟中国西部接壤,实在是太值得拉拢了。
英国外交官在活动,中国外交官也在活动,因为这是关乎一个百万大军的敌我关系,如果能拉拢到满清帝国,己方就凭空多了一百万大军的战力,如果让敌人拉拢过去,就凭空多了一百万大军的敌人,一加一减相当于两百万人。
美洲的战况周琅并不意外,这里的政治上是皇太子负责,军事上则是新生代骨干将领黄求还操刀建立,军事制度完备,跟国内没什么区别。
即便有英美西班牙三国在这里争锋,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最多退缩到落基山脉,敌人再怎么强也不可能打过落基山脉,只要本土动员起来,抽调力量投射到美洲,到时候英美西班牙就是把所有男人都压上来也没用。
重点还在本土,本土至今没有遇到攻击,但却一直无法安心,不能抽调力量支援美洲。
无法安心的原因在于一直无法确定俄国人的意图。
俄国之前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要求中国的铁路公司和矿业公司,将位于俄国的铁路和西伯利亚的矿山交换俄国。这些都是因为当年的贷款抵押给中国的,当然债务还是要还的,而这些矿产和铁路,也在向俄国政府纳税。还给俄国可以,周琅可以答应,但是要俄国购买这些公司的资产,这些公司投入巨资打造的矿山和铁路,不能平白交出去。
当然白给也可以,中国政府可以承担这笔赎金,替俄国人掏这笔钱。但需要签订一个条约,那就是必须等中国跟英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状态结束之后,才能够履行协议。潜台词其实就是要求俄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但俄国人拒绝了。
俄国既想白白拿走这些资产,又不想付钱,还不想给中国一个安全保证,这种作风,根本就是敲诈。因此双方一直谈不拢。跟俄国谈不拢,就不敢贸然将本土的军事力量抽调到其他地区,无法去印度作战,无法去美洲作战。因为俄国軍队数量庞大,中国一直维持着一支30万人左右的战兵部队,而俄国的现役部队数量高达50万人。当然中国战兵部队的装备水平是远胜俄军的,火力至少是俄军的两倍,后勤补给等等也更加完善。
法国的态度也没有明确,从法国国内传回来的消息显示,中国跟英美西班牙开战之后,法国舆论是十分兴奋的,民间普遍不喜欢英国人,而法国官员的态度也相当友好,很显然这是一次联合中国夺取地中海制海权的良机。但法国最高层不知道什么原因,还在犹豫。或者是在观望,想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参战。毕竟英国海军留在其他国家海军心中的阴影实在是太浓烈了,对方不管是优势还是劣势,似乎总能打赢海战,如果中国海军空有纸面实力,却无法战胜英国海军的话,法国参战就没什么意义。
对法国来说可能没什么意义,但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只要法国向英美西班牙宣战,那么就足以震慑许多国家不敢加入这场世界大战中,法国在比利时独立革命中体现的实力,已经显示他们重新恢复了实力,派出个十来万軍队不是问题。那么普鲁士、奥地利就得掂量掂量一旦参战后,是不是会被法国从背后攻击。对英国来说,只要法国参战,哪怕法国海军不给力,只能龟缩在港口中,英国海军主力也不敢离开本土,他们必须防备法国偷渡英吉利海峡小小的突袭一下英国。
奥地利十分油滑,高唱和平调调,似乎对战争没什么兴趣,可如果有机会,他们也是有可能出兵的,就看英国人愿意付出什么了。但奥地利参军的可能性比俄国要低,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从中国身上直接得到利益,除非英国人许诺击败中国后,把苏伊士运河交给奥地利,但这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普鲁士暂时也保证中立,也确实找不到他们参战的理由,英国的收买是有极限的,普鲁士人向来务实,虚无缥缈的海外利益恐怕无法打动他们,瓜分波兰更多的是俄国的意愿,普鲁士虽然也想参与瓜分波兰,但更愿意波兰独立,帮他们当着俄国。而且由于波兰主要是过去的俄属波兰,因此这次瓜分中,九成土地都归属了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只喝了一点汤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