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节 令人失望的太子

移风易俗,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慢慢培养吧。

而且这也只是周琅关注的次要问题,他更关心的商业文化问题,只要中国解决了商业文化问题,即便没有什么创造力,通过引入技术,也能雄踞世界。在推广商业文化上,周琅十分庆喜,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方法。

被动的发现,主动的探索,中国终于诞生出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但跟周琅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在中国推广商业文化,总是要面对一个重农抑商的老思想。商人长期是受到鄙视的,鄙视到他们自己都鄙视自己,这就给了商人阶层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总是在积累足够的财富之后,用财富来摆脱自己的身份,为什么商人赚了钱后就回老家买房子买地的原因就在这里。

小商人如此,大商人同样如此,潘振承做到了十三行总商的位置,他在欧洲都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让许多知道他的西方贵族艳羡不已,可在中国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身份,潘家的家谱中,有意识的删掉了他经商的那些内容,似乎他从来没做过商人,但是哪怕家族一个子弟考中了秀才,在家谱中都要大书特书,对商人来说,十三行总商的头衔,实际上连一个秀才都赶不上。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其实很难出现世代经商的富商家族的,这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也不利于商业经验的传承。晋商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主要还是因为在山西那个地方,诞生出了不歧视商人的文化。所以许多家族可以时代经商,将资本和经验都传承下来。而其他地方的人,哪怕是同样著名的徽商,经商也只是作为第二个选择,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一定是培养他读书做官的,其次才是继承家业做生意。

周琅发现,当大型商业公司出现之后,重农抑商的文化传统虽然还在,可是社会上的商业气氛突然浓厚了起来。竞争变得激烈,社会资源分配越来越偏重于商业分配。这意味着商业开始在社会中站稳脚跟。

究其原因,这种大型股份制商业公司,都不是一家一姓的产业,而是由许多大商人合伙成立。他至少解决两个长期困扰中国商业发展的问题,那就是资本和经验积累的问题,股份制公司可以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是限制,只要有好的项目,基本上不愁找不到资金;经验问题也得以解决,因为公司的董事们、掌柜们一般都是功成名就的大商人。他们并不缺乏商业经验,另外这些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会计、财务人员,也是很好的经理人。

周琅收到英美西班牙三国的宣战书后,不由得长叹一声,不是他怕战争,也不是担心打不赢,而是对于皇太子的处置感到遗憾。

在争夺金矿区期间,中国理藩院全力配合皇太子,美洲的事情,一切都以皇太子的态度为准,这是周琅在培养接班人。

可谁知道周继统把一手好牌打的如此稀烂。

他本来可以联合其他国家,对付一个的,各国之间都有矛盾,利用的好,就能让自己得到一个帮手,让对方得到一个敌人,可弄成跟北美所有势力都为敌的程度,实在是说不过去。

英国跟美国走进还情有可原,英国一贯的政策就是联合弱小打压最强,中国是北美最强势力,同时也是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击中国的机会。所以英国是很乐意跟美国走进的,通过让渡一部分利益,拉拢美国。但中国其实也是可以的,大可以支持美国人得到整个加拿大,换取美国的支持。随着中国在美洲成为第一大势力,周琅对美国的担忧已经不复存在,即便美国得到了广袤的加拿大,也不至于对中国造成威胁。

但皇太子的操作下,先是因为加拿大寒冷的土地,跟英国交恶,因为印第安人问题,跟美国交恶,让英美率先走到了一起。这还值得理解的话,西班牙跟美国都快因为德克萨斯打起来了,竟然也能弄的两国联合起来,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而且西班牙一直都是中国在美洲地区最重要的盟友,西班牙在国内革命期间,依靠中国才得以勉强保住殖民地不失,拉普拉塔殖民地,甚至就是在中国軍队帮助下收回的。

结果皇太子连这样的盟友都逼到了敌人一边,让周琅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愚蠢。

当然皇太子周继统本人并不是一个弱智,不是一个傻子。从小到大关心这个儿子,他很清楚儿子的智商中上,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不至于连政治常识都不具备。但在美洲这几年的执政,少有值得一提的妙笔,不是中规中矩,就是负分。

这又是一次偶然引发的必然,跟英国一战是迟早的事情,上次全球争霸结束之后,其实双方都没有达到目的,中国虽然夺取了大片英国殖民地,但并没有打击到英国舰队,跟英国人的小规模海军对抗中,并不占优势。英国则完全丧失掉了印度洋的控制权,在印度洋周边,仅剩下一个塔斯马尼亚岛作为流放犯人的殖民地,完全无法支撑起他们对印度的有效控制。但在地中海,英国则继续保持制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