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琅也从生活上关心他,经济上不用担心,欧洲公司提供的薪水足以让他在伦敦过上体面的生活,周琅只能从饮食习惯上,气候上交代一番。这话说多了,周琅自己都觉得虚伪。作为一个父亲,跟儿子只能将这些没味道的话的时候,真的很悲凉。
于是他开始把自己皇帝的身份放在以前,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父亲那样,跟儿子进行沟通。周琅告诉周成功,如果遇到什么人生上的心结,都可以敞开心扉跟自己谈,什么都可以谈,包括国家、权力,这些都可以作为父子之间讨论的话题,或者诉苦也可以。
但周成功依然不谈这些,表现的对自己的一切很满意,对皇帝充满了孝敬。
孝敬个屁!
周琅有时候看完信都会骂娘,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父慈子孝的关系。
黑海铁路开通之后,中国到伦敦的时间大大缩短,周琅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可能永远无法跟这个儿子敞开心扉,但他母亲应该可以。于是告诉周成功,要他定期回来探望一下母亲,也可以把母亲接到伦敦住上一段日子。
周成功于是每年回来探亲一次,然后把母亲接到伦敦住上几个月。表现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连周琅都以为,这儿子没什么野心。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皇太子的优势太明显了,强大到连皇帝都没有选择,更何况一个庶出的皇子呢。
真正让周琅开始察觉出这个儿子不一样的时候,是他不断推迟自己的婚姻。
周琅不是普通的老人,他不急着抱孙子,可儿子到了给结婚的年纪,给安排婚事,也是父母的职责所在。但周琅比较开明,跟儿子商议,希望选一个让他自己满意的。毕竟政治上无法给这个儿子留下太多的遗产,希望他能更多得到普通人的幸福。
这时候周成功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希望自己的妃子让自己去找,请求周琅同意。
这让周琅极为意外,因为即便是欧洲,王室贵族也流行利益联姻,没什么自由恋爱的观念。但他因为愧疚,还是答应了儿子这个请求。结果周成功的婚事一拖再拖,他其他弟弟们早就安排跟大臣或者贵族女子完婚,太子正妃虽然没有定下,但已经娶了了两个侧妃。
周成功却一直单身,后来从欧洲公司传回的消息称,周成功长期出入伦敦社交圈子,竟有不少欧洲权贵家族有兴趣联姻,介绍他们未出阁的女儿在交际场上跟周成功结识。
这种情况,让周琅不由怀疑,莫非在欧洲文化下成长起来的这个儿子,打算娶一个欧洲贵族女子为妻?
出于感情也好,出于投机也罢,这些孤儿都愿意喊陈三妹一声妈妈。
他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被贴上了陈三妹义子的标签。
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必须得拥护陈三妹的儿子,至少是在陈三妹的儿子跟其他妃子的儿子争夺皇位的时候,他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站在陈妈妈的孩子背后,否则他们就会被贴上叛徒的标签,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真心,只是文化大环境就是如此,他们都是提前被贴上标签,划定了圈子的人。
所以周继统一出生,他就没有选择,将来必须当皇帝;周继统一出生,周琅也没有选择,只能立他当太子。
因此周琅一边给这个儿子进行最严格的教育,一边还要担心他会在严格教育和锻炼中影响性格。万历皇帝在张居正的亲自教导下,不可谓不严格,连皇太后都要用张居正的名字来吓唬小皇帝,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万历,后来性格乖张,抄了张居正的家不说,而做出了三十年不上朝这样的荒唐事。
相比较朱珪,张居正真的不是一个好老师。朱珪只教育了嘉庆一段时间而已,却让嘉庆一辈子把朱珪当父亲一样敬重。张居正和朱珪这种帝师,教育皇帝或者皇子的时候,不可能单纯把对方当作普通学生,往往都有政治目的。
张居正大半是希望严格教育万历,让万历将来继承他改革的事业;朱珪未必没有通过培养嘉庆,然后完成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远大抱负的想法。历史上,嘉庆亲政之后,朱珪通过嘉庆确实做了不少事,比如结束了文字狱,但可惜他活的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死了。
皇太子身边同样少不了这样的人,周琅聘请的那些博学大儒,虽然未必有通过太子实现他们自己抱负的打算,但通过培养太子,达到他们目的的想法肯定有。但这是无法避免的,请的那些西方学者,同样会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太子。教育吗,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我驯化的过程。
而且周琅虽然跟一些大儒的观念格格不入,但依然坚持聘请他们教授皇太子,原因很简单,他儿子将来要统治的,就是这些人的后代,不了解这些人的思想怎么行?请西方学者,则是希望皇太子能够有更开阔的眼界,别像满清的皇子那样,以为世界上除了中国,都是一群小国呢。
但教育有时候就像赌博,压的是同样的宝,开出来的结果是什么,解开盖子之前,谁都不会知道。给皇太子请了中西学者,最后他学成什么样子,就真的不确定了。有可能他会成为一个仰慕西方文化的改革者,比如彼得大帝;也许会成为一个本土文化的捍卫者,比如路易十六。
学者们只能把学识和经验教授给学生,学生能学成什么样,有时候真的要看天分。
总之皇太子很懂西方哲学、历史等精英教育内容,但骨子里越来越像一个说一不二的君王,这也不能说他被中国大儒给影响了,毕竟全世界这种君王相对更多,中国有秦皇汉武,西方也有凯撒亚历山大。
周琅并不担心太子的性格强势一些,因为他将来继承的国力容许他强势,他担心的是太子过于好大喜功,那样多大的国力也会被耗空。隋朝强不强?隋文帝比李世民更早降服草原民族,得到天可汗的称号,隋朝积攒的粮食唐朝吃了二十年,可隋朝二世而亡。
所以周琅早早把皇太子送到軍队中历练,让他亲眼看看战争的残酷,同时对他进行专业的军事培养,让他不至于过去惧怕战争,总之既要让他懂战争,又不想让他热衷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