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第威胁奥地利和法国的目的是,在英国和普鲁士坚持不放弃立场的情况下,要求两国单独跟俄国达成协议,中国将为协议进行担保,任何违反协议的一方,都会受到中国制裁。
在这一点上,中国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因为几十万軍队就在中俄边境驻扎,足以证明中国对俄国拥有约束力,至少是约束的能力。
于是就在英国人频繁串联在反俄盟友之间,力图让大家共进退的时候,奥地利率先接受俄国的条件,宣布跟俄国单独达成协议,两国恢复和平关系,法国紧随其后签订和平条约,这等于拆散了英法奥三国关于俄国的同盟,撕毁了不单独媾和的承诺。
英国人尽管愤慨,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们也只能讽刺法国和奥地利的人品问题。
法奥两国宣布退出战争之后,中国马上宣布跟俄国结成临时性同盟,目的是为了恢复欧洲和平,表示如果在谈判结束之前,任何国家试图进攻俄国,中国将向俄国提供军事援助,承诺最多会派出八十万軍队帮助作战,此举彻底打灭了普鲁士趁火打劫的心思,联合英国瓜分俄国的态度不那么强烈了。
英国态度也开始软话,他们提出,只要欧洲公司不占领克里特岛,英国就愿意跟俄国恢复和平。但英国的要求被欧洲公司拒绝了,双方舰队一直在克里特岛一带对峙。
法国和奥地利已经同意了欧洲公司在克里特岛的权力,欧洲公司在地中海有限的扩张,对两国是有利益的,反正法国都无法跟英国争夺地中海制海权,何苦担忧这里多一个强大势力进入呢。跟欧洲公司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才是最实惠的。
奥斯曼帝国试图在巴塞尔为他们争取权利,可是这时候欧洲国家根本不顾奥斯曼帝国为战争的付出,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坚定的支持奥斯曼帝国,包括跟她们并肩作战的英法两国,他们只能单独跟俄国交涉,可在中国的支持下,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态度很强硬,不肯做出任何让步,因为他们根本不怕与奥斯曼帝国继续开战。
这场弱肉强食特征十分明显的和会一个月后基本终结,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条约体系,也就没有建立一个新的欧洲秩序,但却拆散了旧的,英国主导的维也纳体系。周琅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中国的武装调停举动,让英法等国十分愤怒,俄国人虽然舒了一口气,但也不放心,要知道中国只跟俄国接壤,他们的軍队推进到边境,下一步可就是跨进俄国领土,谁知道他们是真的想帮俄国,还是趁火打劫啊。
英国人跟法国等国互相沟通之后,被迫宣布接受停火协议,但设置了一个时间限制,一个月之内如果无法达成基本条款,战斗将再次打响。
达成协议弹劾容易,想从俄国身上咬下一块肉的国家太多了,波兰人想要利沃尼亚,这里包括后世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靠近俄国的圣彼得堡,丢了这里,圣彼得堡就会面对波兰的威胁;普鲁士已经紧急派兵参战,他们索要芬兰,丢失了芬兰,圣彼得堡出海通道可就彻底被普鲁士卡住了。
奥地利不但要整个多瑙河下游地区,还要求跟俄国重新划分乌克兰领土,双方以顿河为边界,俄国通向黑海的窗口敖德萨,都会划入了奥地利国土;奥斯曼帝国要求恢复克里米亚汗国;英法要求克里米亚半岛共管。
答应所有条件,俄国损失太大。
最后俄国人愿意做出的让步十分力气,他们愿意向波兰割让利沃尼亚公国(拉脱维亚),但爱沙尼亚领地则不同意割让,双方其他边界不动;拒绝向普鲁士割让芬兰,但是愿意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奥地利;坚决不同意克里米亚被英法共管,但同意这里非军事化。
俄国的态度总结起来就是,可以向波兰和奥地利让步,但坚决不向英法普鲁士让步。
这是很奇怪的,因为波兰和奥地利相比英法普鲁士来讲,要弱小一些,向弱小让步,却不同意强国的要求,所以很奇怪。但这却又是俄国的精明之处,将利沃尼亚公国让给波兰,他们迟早能拿回来,克里米亚给了英法,恐怕就根本收不回来了,至于非军事化,这还不是俄国说了算,只要英法放松对这里的关注,俄国随时都可以重新武装这里,英法绝不是铁板一块,俄国不相信他们能够始终联盟,总有分裂的时候,到时候就是俄国恢复克里米亚的时候。
波兰人很容易满足,他们之所以参战,更多是受到英国和奥地利的压力,能大大扩张领土已经难能可贵,更何况是波罗的海沿海领土,他们的海岸线基本上被普鲁士控制了,紧缺一个出海通道,里加显然是一个优良港口。
普鲁士是趁火打劫的,就像曾经腓特烈大帝打劫奥地利的西里西亚一样,他们没能得到芬兰,心有不甘,坚决要求重新开战,英国人还愿意坚持,中国对欧洲事务的介入,让英国感到了压力,但法国人退缩了,普鲁士的强大对法国不是好事,奥地利的强大对法国同样不是好事,跟英国共管克里米亚半岛,最多也是给国民一个交代,让他们知道这场战争不是不明不白,但在黑海拥有话语权,对法国来说只是鸡肋,法国不需要黑海的粮食贸易,法国农业足以自足,倒是英国可以获得一个可靠的粮食来源,反过来还可能减少从法国的粮食进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