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六节 进入铁路时代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

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乾隆和高僧的境界,看到的是名利二字。

孔子也看到了河水,他感慨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老夫子看到的是时间。

周琅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天才,他也不是一个哲人,他没有孔子触摸时间流逝的境界,甚至也没有高僧洞悉名利真谛的法眼,如果不是身处一个历史大势中,深切的感觉到自己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他恐怕也就跟乾隆一个水平,看到的不过是船来船往的熙熙攘攘。

当然周琅的专业水平要比乾隆高很多,他看到船来船往也许能够评估出商业规模,甚至从中发现商业机会。这一点他比古人,比孔子,比高僧都要强,他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人。

周琅重视技术,这是众所周知的。

被两个女儿吵醒,周琅并没有生气,这也正是两个丫头敢吵醒皇帝的原因,因为周琅养儿子跟养女儿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把女儿宠的厉害,对儿子则严厉的厉害,儿子们都怕他,女儿跟他就格外亲。

但也只有这两个嫡亲的女儿了,身后那群妃子是没有这个胆子的,一般都是躲在公主身后。

他们带来了一份报纸。

“铁路修通了?”

周琅也很惊讶,因为长库铁路才修建了三个多月,工期预计的可是一年,那毕竟是一条1400多公里的铁路,怎么可能这么快?平均一天14公里!这不是开玩笑吗,周琅第一反应是不是铁路偷工减料了。

美国人修太平铁路的时候,华工创造的世界铺轨速度记录也不过是,12小时铺轨10英里200英尺(约合1641公里)。

仔细看完这份报告才知道,主要还是中国人的组织管理能力更强一些,美国人修建太平洋铁路的时候,最多时候也不过3万人同时施工,平均只有15000人在工作,可长库铁路工地上,平均都有3万人,最高时候有8万人同时施工。

这是拿出修黄河的精神来修铁路啊,黄河决口可不等人,因此往往不惜代价的抢速度,三万人分成十个工段同时施工。其实是很不经济的,这意味着许多原料无法利用修好的铁路线,只能从旧官道上运输物资。

但铁路公司不缺钱,他们缺的是时间,特里维西克可没有周琅的耐心,这么多年他已经多次建议修建长途铁路,他急于证明自己的技术,而且他还对当年高压蒸汽机无法在英国推广耿耿于怀,他推广铁路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证明他的蒸汽机性能!

特里维西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其实很短,全长只有30里,起于下关江边,跨惠民河,由金川门进入南京城,经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总督署、万寿宫向南,经八府塘、白鹭洲、武定门,抵达外城的雨花台。

这是一条贯穿了整个南京城内城的铁路,建成之后,马上就成了京城一景,引起了无数路人的围观,也引起过无数的麻烦,撞死过牛羊也撞死过人。

这是一条试验线,也是一条展示线。按照周琅的要求,特里维西克组建了一个人数颇多的技术团队,对火车系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修改。试验的不仅仅是铁路机车本身,而是整个系统,包括铁轨的制作,使用铸铁还是锻铁,英国人甚至还在使用木轨。

特里维西克其实十几年前已经搞出了这个系统的雏形,他修建了轨道,让火车在圆形轨道上转圈,在伦敦展览收门票。但他没有向英国铁路使用者,也就是那些矿主,推销他的火车,原因是他跟采矿业的关系不好。

特里维西克发明的高压蒸汽机之后,曾经试图让一些矿场使用他的机器,瓦特放出风声说高压蒸汽机不安全,他的推销没有成功。现在虽然是火车,但依然用的是高压蒸汽机,所以他还是无法向铁路推销。

这个时代,英国矿山已经普遍使用轨道运输,从矿井深处爬坡的矿车,到连接运河和港口的轨道,使用者大多数都是矿场,但他们在矿山中用的是卷扬机,用铁锁拉动矿车,在矿山之外,则是用马拉轨道车辆。

轨道的意义重大,英国人的计算认为,一个人可以在轨道上拉动二十个人在平地上拖动的货物,一个小孩子也可以拖动载重车辆。所以需要重载运输的英国矿山普遍修建轨道,在伦敦街头也出现了马拉的轨道车辆,称之为街车。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设计,秦始皇的书同文没有争议,可是车同轨却很有争议,一开始考古学家认为指的是马车的车轴距离,是在路面上压出同样的车辙。后来河南南阳山区发现了秦国时代的木制轨道遗迹,甚至还有枕木的遗迹,木轨还存在,认为是经过防腐处理的硬木制成,枕木普遍腐朽,认为没经过防腐处理。

于是有人开始推算,秦始皇时代的秦驰道就是一种轨道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官道。但对于这种轨道系统的规模,则无法判断,在南阳之外再没有找到这种遗迹。

英国人修建的轨道,也是类似的木轨,经过防腐处理的硬木制成,以马拉车辆在上面行使。这种轨道,是无法承载蒸汽机车的,因为蒸汽机车的重量比马车要重很多,当然载重量也比马车重很多。

经过几年对比,特里维西克发现,锻铁比铸铁的载重量更大,虽然都压不垮,可锻铁轨道更耐用一些。只有轨距,选择了两米,周琅以为越宽的轨道越稳定,基本上是这样。可宽度有一个极限,轨道越宽,则将来的载重车辆越重,对轨道的压力也就越大。根据数以百计的重载试验后,发现两米是一个极限,再宽会对轨道寿命带来较大的影响。不过两米,相比英国的轨道已经算是宽轨了。

后世俄国的铁路也才一米八,英国推行到全世界的标准轨道一米四五。现在中国开始采用两米的轨道,不知道英国人的标准是否还能风行全世界?

轨道施工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下关修到了雨花台,然后经过大半年时间进行试运行,出现了很多问题。技术上的问题大多数已经解决,但还有一些运行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

最大的问题,还是让老百姓接受这种新事物,所以周琅才坚持把第一条铁路放在京城,京城是天下文化汇聚之所,京城人接受的新事物,很快就会风行天下。但让京城人接受这些新事物,难度也很大。

一开始冒着黑烟呜呜鸣叫的怪物确实吓坏了很多人,甚至还有人吓疯的,引起了这些问题之后,中国老百姓的方式是阻拦铁路,设置路障,包围铁路公司。周琅对此极为关心,命令在铁路两侧树立告示牌,告知大家要规避火车,也对吓疯病人家属进行了赔偿。但支持火车继续运行的态度十分坚定,周琅甚至亲自做过几次火车,感受并不好,下了车,一身的煤灰。

至于撞死小猫小狗甚至撞死人的事件频繁频繁出现,跟民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官府官员开始集体上书反对。由于百姓对火车的速度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还没习惯如何规避,所以周琅开始在铁路两侧设置路障,在必经之地则建造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尽量避免行人直接通行铁路,但对于一次一次阻拦火车通行的事情,周琅也越来越不宽容,派出巡城兵马进行驱离,对主持者进行抓捕。

之所以大家一次一次阻拦火车,除了被火车损害过之外,绝大多数还是因为观念。

中国正在转型,时代的新人,和历史的旧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之中,受过自然科学教育的学生们已经开始计算通行火车的动力和载重量,或者分析其中的机械构件和传动远离,但也有躲在街角惊恐的看着火车轰鸣而过的老妇人不断的念着菩萨保佑,许多人说火车能走是皇帝派天使抓来了五鬼放在车里拖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