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疯了吗!”
周琅开始痛骂。
王辅茞跪在地上不动如山。
周琅继续骂:“你带着一帮子混蛋把老子家门堵了一个月。不就是要让我听你们的吗,我用论语考试,你还要辞官。你想一想,威逼天子这个罪名,你担得起吗?”
说完,拂袖而去。
王辅茞走出皇宫的时候,脚步都是轻的,威逼天子的名声当然不好听,可史书不是皇帝写的,让他写的话,这就不是威逼天子,这是死谏,文死谏武死战,他这是恪尽职守!
而且压制王权的感觉,真的是畅快。他算是体验到宋朝士大夫的快感了。这叫什么,这叫士人风骨。
就是不能让皇帝为所欲为,至于皇帝的谩骂,那不是对他的批判,那是褒奖,如同明朝文官挨的廷杖。
不过明朝文官敢骂皇帝,换皇帝打他们的屁股,到了满清可就不敢了,满清皇帝是动刀子的。
于是满清就是一个君明臣贤的王朝,杀读书人越多的就越贤明,比如康熙。
王辅茞以为他跟全体文臣用士大夫的风骨小小的战胜了皇权一把,却不知道深宫里的皇帝,已经开始憋大招了。
周琅对工部的改革,已经让官员们警醒,都担心他们的地位不保,但也有真正死脑筋,不愿意改革的人。
周琅觉得经过当年清洗顽固派的方式,他的官僚阶层应该滑头居多,但没想到在集体氛围的影响下,大多数人竟然都敢来反对皇帝。
六部官员全体冲阙,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这种软性反抗的威力巨大,周琅不可能把自己的整个官僚机构都清洗了,所以他只能妥协,可是这一妥协,他的权威就被压制了,开国皇帝的皇权都被压制,还改革个屁啊。
所以僵持不下,周琅十天都没有开宫门,但是让皇宫每天给这些人送吃的去,别绝食饿死,那可就更麻烦了。
他们之所以如此强硬的反对,主要是周琅对礼部的两项改革措施。
中国传统的对外机构就是礼部,礼部四大司,分别是典制、祠祭、主客、精膳,这都是根据孔子的理念制定的,典制不用说了,孔老夫子喜欢恢复周礼的各种典章制度,上到国家体系,下到行为举止都有一套标准;祭祀是一整套宗教性质的规范,从说话到用的事物,都有规范;精膳,主要是管理皇帝的饮食,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一个很会享受的小贵族,推崇周朝的饮食礼仪到什么地步?孔子看到大饭、二饭这些原本在周天子吃饭时候演奏音乐的官员流失到了异国,都会感叹天子失官;其中的主客,正是基于孔子理念的一套对外政策,可不是什么公平交往,而是尊卑有序那一套,中国一直在维持宗藩制度,其实效仿的就是周天子跟诸侯国的封建模式。
但这一套显然不可能跟所有外国沟通,所以清朝还设置了理藩院,早先属于礼部,后来单独列出来;另外还有四译馆,负责翻译工作。每次遇到跟外番沟通的时候,总是礼部会同四译馆、理藩院一起处理。
这样的效率自然很低,周琅将这些部门全部划归了理藩院,而且不是按照上下有序、尊卑有别那一套理念来建设,提出跟任何外国,无论大小都平等交流,这让很多老夫子十分不满,以辞职威胁。
这才只是一个开始,当周琅要改革科举制度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满了。
不止是这些京官,其实全国各地的文官都在看着,大多数文官,尤其是中下层文官,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科举制度的改革不但影响他们,还影响他们的家族。
一个弄不好,伏阙就不是京官们的示威,而是会发展成为全天下的动荡。
周琅改科举的目的是为了改教育,中国读书人为什么要寒窗苦读,目的不是对读书有兴趣,目的是为了当官,当官要通过科举,科举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但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他不考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