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丫鬟倘若真和夫人换了身子,丫鬟能有此行事,也是了不起,至于这丫鬟能否适应夫人的生活,林黛玉倒不担心。
孟子曰:舜之饭糗菇草也,若将终生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舜在穷困的时候,吃的饭菜极差,这种生活舜以为要过一辈子,等到他成为了天子,穿好衣服,有人伺候,却又像是一直这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林黛玉心中所想,若这夏夫人真的变成丫鬟,想来生活多不如意,而这丫鬟夫人,夫人丫鬟,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外皮?
这丫鬟所碰到的神仙,依照描述,和她那堂哥甚似,但这种种神通,却非她堂哥所能为了。
脑海之中胡思乱想,林黛玉坐在池塘边上,如娇花照水,怔怔发痴。
神京城郊,翠环山。
林动一身白衣,头上竹钗束发,手中拿着拂尘,脚下踏步如流云,三下两下,便登临山顶,口中唱道:“夏日何曾有桂花,更比广寒嫦娥家,一朝失了皮囊去,不过家中一夜叉。”
这桂花夏家在未来会和薛家结亲,桂花,夏,薛【雪】,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强行凑合一起,自败气运,薛家夏家接连败去,而林动唱的这词中,嘲弄的对象即是夏家的夫人,也有夏家的小姐。
这夏家的小姐便是夏金桂,因为这自小骄横,不让旁人称金,桂二字,更是将桂花改名叫做嫦娥花,将自己自比嫦娥,日后嫁到了薛家,也是一个生事之人,闹得薛家鸡飞狗跳,一方面是薛蟠压不住夏金桂,另一方面也是薛姨妈接连退让,倒是薛宝钗这小妮子不错,随机应变,又以言语弹压其志,让这夏金桂在她面前,也要曲意俯就……就是可怜了香菱。
在这翠环山中吐纳练气,返本还真,近来林动每天进境极大,在看到【夜光石】之后,林动知这世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便是这真神之上,还有一层【太一】,林动此时还差的远。
“道爷,道爷。”
翠环山崖边,几个道童在下喊叫,叫道:“神京城郊,玄真观道士来访,乞见道爷一面。”
这翠环山本来也是一个道观,林动来此之后,厌恶这群假道士,将这道士们都给赶了出去,现在收了几个道童,日常打扫清洗皆由他们,此时有客来访,道童来唤。
“玄真观。”
林动听这名字,说道:“好,我便见见这贾敬!”
林黛玉斜靠床头,看着手中玛瑙石。
这玛瑙石,也被称作赤玉,琼瑶,此时在林黛玉手中,这玛瑙石不过铜钱大小,只是质地无暇,世所未见,更奇的是这玛瑙石里面,似是纹路所天然形成,有一“安”字。
单就这一个玛瑙石中纹路所成的【安】,这玛瑙石便已价值连城,而更奇的是这一个月间,林黛玉夜夜安眠,心爽神足,身子倒是没了往日的怯弱,此时也是深夜,而林黛玉突然惊醒,则是因她晚上做了一梦。
在这梦中,荡悠悠的飞到了一仙境所在,目光所视,均是天仙一般的女人,拉扯着她便是姐姐妹妹的称呼起来,脚下所走,是黄金摇光之地,宫宇楼台,则是翡翠玉石所成,在梦中黛玉和她们亲近,却被里面的姐姐妹妹们玩笑,更有一警幻仙姑,拉着她的玉佩笑她,说她不是去还泪,倒是去攀高枝的,黛玉一恼,扯过玉佩便从梦中醒来。
自她来到贾府一月,对于贾府的许多事情自也熟悉,东西两府的亲戚也都认全了,至于那长着一个好皮囊的贾宝玉,林黛玉自也认得,只是这常人都说怪癖怪异的贾宝玉,到了林黛玉的面前,温厚和平,倒像是另一个人。
这一日,林黛玉去见了贾母,而后到了王夫人的住处,刚一进门,便见这里聚了一大群人,细细看来,有寡嫂李纨,探春,迎春,王熙凤,众多的丫鬟仆人,口中所言,却是王熙凤自贾琏口中所听到的新闻。
“最近出了一桩怪事,这故事发生在桂花夏家……”
王熙凤所说的,是神京之中现在的奇闻。
这夏家在京中也有名望,被人称作是桂花夏家,京城之中所有的桂花局都是被他家给包揽,皇宫之中,王侯世家所用的桂花,也皆是从他家购买,若将单一的生意做大,那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夏家就凭此一点,已在户部挂了号,成为了有名的世家。
夏家老爷也有几门姬妾,身下并无子嗣,唯有一女孩,叫做金桂,年龄虽小,却也娇俏,只是因为这夫人宠溺无度,让这夏金桂小小年龄,飞扬跋扈,不久之前,夏金桂在家无事生事,看一丫鬟面貌白净,非她所有,便上前挑刺辱骂,这丫鬟为自己辩解一句,便遭到了毒打,夫人赶到之后,不问青红皂白,便将这丫鬟给攆了出去。
丫鬟被攆出去,一般下场都极凄惨,旁人的冷言冷语,婚姻上面胡乱配人,生活水平骤降,故此丫鬟们就算是想出去,也并非是攆出去,这丫鬟被撵出去之后,伏在夏家门口痛哭……
“也是这丫鬟几辈子修来的福气,竟是遇了神仙。”
王熙凤感叹说道:“据说这神仙一身白衣,竹钗束发,行容潇洒,是一个年过二十的年轻人……”
林黛玉心中突然拂过一个人影,差点惊讶出声,这般面貌,正是她别了一个月的远房堂哥。
“往常所听的神仙,皆是形容怪异,多是年迈真人,今日听这故事,这神仙倒是一个年轻人,只是这一次传说越发的有板有眼了,居然传桂花夏家。”
王夫人喝着茶水,不以为意,这等故事,多是闲人编的,在这神京之中,关于这种奇闻异事多不胜数,但皆是人云亦云,这种传闻听听罢了,倘若此时贾政在此,说出这种奇闻异事来,就是要被责骂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