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村地处一个环形的山坳里,土地经过村民们的整改照料,大多平整肥沃。古代村庄大多沿河分布,李木村亦是如此。
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从村子的中央穿过,将村子分为两半,曲曲折折如一条玉带般向远方蜿蜒。河道宽阔,夏日里鱼儿高跃,似与前来游泳戏水的孩童相互逗趣。
村里房屋构造大体相同,黄泥墙,茅草顶。前院中间有三间房,东西两侧各一间,正房对着大门,围出一个露天四方井。四方井中种有枝叶繁茂的香蕉树,树前放着圆桌供人休憩。后院又另外修葺一排小屋,用作仓库,猪圈和柴房厨房。
夏家用竹篾造了一个竹篱笆将自家房前空地围出一个小院,院里有着高大的葡萄架,夏天的时候,葡萄架上就会垂下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中间还会杂着南瓜、黄瓜。还空出了一块地方用来种植辣椒、葱花等日常需要用到的调料。
田园风光,莫不静好。
然而今天,夏家却不怎么宁静。
堂屋里,李媒婆坐在桌子前边吃饭边跟夏母说:“嫂子啊,这可是里正的儿子啊。你也不想想那是多少姑娘削尖了脑袋都想要嫁的人呐,咱可不好再挑拣。”
先别说里正儿子赵光长得一表人才,还头脑聪明,就算是只看里正家的家产,也多的是姑娘想嫁。
夏母听了这话不怎么高兴:“我家阿茶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漂亮,人又能干,这咋就不能挑呢?”
李媒婆一脸嗔怪,用自己的筷条在空中舞了舞:“哎哟,快别气。你误会了我的意思不是?我是说啊,这两人郎才女貌,该凑一对的哟。再说了,要不是赵光看中了阿茶,今儿我能厚着脸皮上门?”
李媒婆心道:可不是,就你家阿茶最能干,比汉子还剽悍,能上山能下河的。
李媒婆是附近一代最出名的媒婆,能说会道,眼还贼尖。只要她一出马,事儿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她的福媒金也收得特别高,家里没几个钱的,还真不敢找她。
这事要是一成,从纳采到亲迎这“六礼”中零零碎碎的,要给钱的地方还不少。
所以请李媒婆说媒,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对这桩亲事的重视。
夏母也知道赵光条件好,但她自个儿家勒勒裤腰带也还是过得去的。要是女儿不喜欢,实在没这个必要为了里正那点家当去将就这门亲事。
“得了得了,还是等我家阿茶回来了再说吧。我满不满意不重要,主要还是看阿茶的态度。”
李媒婆十分不赞同:“这婚姻大事自古以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们父母同意不就行了。再说了,你家阿茶有十八了吧?你看看这村上有哪家姑娘到十八了还在娘家待着的?这再挑下去,可就成老姑娘了。你也别嫌我说话难听,这越往后拖吧,能挑的就越少。”
夏母不说话了,李媒婆说的的确是事实。村上的姑娘十四五岁就嫁人了,和阿茶同年纪的,人都有小娃娃了。
夏家之前也不是没有媒婆上过门,只是都被拒绝了。挑来挑去,阿茶愣是一个都没看上。
叹了口气,夏母说:“还是等阿茶回来了,我再问问她吧。”
李媒婆不想白跑一趟,谁知道这中间会发生什么变故,可别把她“月老”的招牌给砸了。
“行,那我在这等着了。阿茶去哪了呀这是?”
夏母隐隐自豪:“阿茶昨日到山头上采了些灵芝,今天拿到镇上卖去了。”
李媒婆啧啧:“哎哟不得了啊。得值不少钱吧?”
夏母笑笑没说话,李媒婆又是一阵夸赞。
…………
村里的二牛要到镇上买点东西,夏茶是顺路搭他的牛车来的。镇子很大,也很繁华。买卖交易的人非常多,一路走过街道都可以听到吆喝叫卖声。
夏茶径直往于府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