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低调豆丁

卫文彦进学堂那会儿,隔壁西院子的杨大人倒还没来到聊城。他对这个祖母为他精心选择的学堂,可是充满了憧憬的。这可是表示着,他长大的第一步,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保护家人,才能让家里头的人都不在受苦。

卫文彦四岁多大的娃娃上学堂,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还是等了好一阵子,但是对于学堂里的娃娃来说,实在是太小了。

一般人家的孩子都是等到六七岁才进学堂正式开蒙的,有一些格外聪明些的,比如知府家的嫡子,也才是将近六岁,或是五岁半的时候去拜见先生。卫文彦一个四岁的娃娃,在旁人看来,怕不是还没断奶,就是还晚上搂着娘亲睡觉。

先生原本并不打算收下他,耐不住卫老夫人软磨硬泡,又是给先生说兴哥儿的天分,又是抱着兴哥儿,给先生展示起背《三字经》《千字文》的,最后还是卫老夫人偷偷塞给先生一块碎银子,这才点了头通过,允了他跟着最新的学生们一起上课。

说是学堂里,分着几个屋子几个先生,一个先生也就是带着十来个的学生。穷苦人家的孩子是读不起学堂的,他们家里巴不得男孩子懂事儿了就拉出去耕种、做活儿的,贴补家用。能来这学堂里读书的,多半都是家里有几分银钱的。

卫家虽然败了,没什么进钱的来源,但是到底手里头拿着一些积蓄,勉强还供得起家里的独子读书,其实也是用家里的积蓄,去给卫文彦拼一个前程罢了。这样的心态,聊城很多不富裕的人家,其实都有。他们想着自己节衣缩食,给自己的儿子孙子一个读书考举的机会,考上了就是兴家了,寻对了出路,没考上,也就是让家里的孩子再另谋营生。

也是赶巧,卫家隔壁张员外家,老二张仁的儿子,张鑫也在卫文彦来的这个房间里读书。张鑫他三婶子,常在家里头炫耀,隔壁卫家的兴哥儿多么多么聪明,多么多么懂事儿,是个极其有天赋的神童云云的,张仁夫妻两个听着就不顺心。

合着,她老三家的自己生不出儿子,就拿隔壁家的男娃来跟他们自己的宝贝儿子比了,人家再聪明,也不见得叫上你一声妈。

自然,耳语目染,张鑫也不喜欢那个传言中的隔壁神童。

现下,张鑫见了传说中的卫文彦,心里更是充满了不屑与鄙夷的。

卫文彦年龄小,离着考试还远着,先生也自然没拿他当一码子事儿,就把他的桌子,单单放在了角落里,允着他跟着旁听而已。

卫文彦倒也不觉得如何,他原来生的个子高,小学初中也都坐在最后一排,也没见得自己因为座位问题就没考上大学的。他只要细心想学,也没啥能让他学不成的。

学堂里的先生也只有上午是在讲授知识,下午并不授课。说是讲授,其实也多半就是打开书本,咿咿呀呀地摇头晃脑地通篇抑扬顿挫地朗读,再背诵。

一天下来,卫文彦脑袋倒是被晃得晕晕乎乎的,却连《孟子》上的一个句子解读都没有听到。他壮着胆子,拿着书本去问那先生,先生也只是摇头晃脑、故弄玄虚地告诉他,“读上百遍,奇异自会显现。”

卫文彦一脸懵掉,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剧里夸张剧情里出现的老学究,才是一副正襟危坐、假模假式的样子,坐在那里,边捋着胡子边给自己的学生说,“书里头说的,你们要仔细背下来,记下来,随后自然而然地就懂了的。”

现在自己倒是实打实地遇上了这么一个先生,这还怎么做学问搞学习?

若说死记硬背,自己也无需靠这位先生,毕竟自己中文专业,繁体字也是大体都认得的,对照着记得的,也能全部认得出来。

在家里,没有先生,翻开书不也是自己背,那还要得先生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