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沈南宇只抛出一句模糊的如同抽象派绘画的“你交给我之前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你能做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一点的具体意见也没提。
一想到如果再提交的发言稿没达到沈南宇期望的水平,自己可能就会直接被炒掉,苏嘉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事到如今,除了想办法将发言稿尽量完善,苏嘉没别的退路。她强压心中的不安情绪,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
苏嘉想自己并没有写过这类发言稿的经验,在准备之前,应当搜集一些同类型的发言稿材料,学习人家的叙述方式和题材选择,而不是仅凭感觉去写作。
她在网上切换不同的关键字搜索往年论坛的发言稿,花了几个小时将能找到的发言稿或演讲实录整理成一个汇编。看完别人的发言稿,苏嘉发现自己准备的稿子更像一篇中规中矩的新闻稿,主要是材料的堆砌,干巴巴的,缺乏深度和亮点。
苏嘉打电话问马总要公司投资项目的资料:“马总,沈总下周去参加股权投资的论坛,让我准备一篇关于互联网行业投资的发言稿,他说您那儿有一些参考资料,不知您方不方便发给我学习学习?”
“我在外面出差,晚上回去发给你。”
“好的,多谢马总。我写完以后能不能麻烦您帮忙提提意见?”苏嘉趁机说。
“没问题。”马总答应得很痛快。
马总发来的资料比沈南宇提供的更详细一些,除了有公司已投资项目的报告,还有立项和调研的项目资料以及互联网行业的研究报告。苏嘉看了几遍收获不小,一边看一边做笔记。
她逐渐意识到,如果想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站在发言人的角度去理解发言话题,然后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年论坛大佬们的演讲实录信息量都很大,往往一句话就包含自己对行业的深刻领悟。
研究完这些材料,苏嘉对发言稿的框架以及每部分要阐述的内容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想法。除了关于公司、项目和行业的客观信息和数据,苏嘉根据自身对材料观点的理解重新撰写了一遍发言稿的其他内容。
新的稿子改成后,一对比,苏嘉发现之前写的简直是惨不忍睹。她将修改的稿子发给马总和一位做媒体的朋友。
马总回复说稿子写得不错,对稿子的个别观点和数据提了专业的意见,而媒体朋友给的建议主要是关于稿子本身的表述和用词方面。
苏嘉按照两位的意见又修订一遍,谨遵沈南宇的教诲,强迫症似地扪心自问了几遍:“苏嘉,这是不是你能写出来的最好的稿子?是不是?!是不是?!”
得到的都是确定的答案后,她一狠心点击“发送邮件”,将稿子发给了沈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