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翰仑刚想胡诌几句,把好友忽悠过去算了,结果就听见,礼鼓高响,是考门开了。
这下所有人都不说话了,赶紧排好队等着验身。
两边队,虽然说不清楚是哪边先来的,但人家科吏也不看这个,恭恭敬敬的对左边这一队弯了腰,伸手示意可以开始了。
其实哪用验呢,这边公子都是知道规矩的,除了身上的几层单衣什么都没带,不对,是除了装满银子的荷包其他什么都没带。
因为准备的好,这边进度就很快,不一会儿就临到了赵秉安。看着手上的户籍,官府发的准考明诏,祖父超一品永安侯赵汝贞,父正三品工部右侍郎赵怀珺,京城武安区冼马巷出身,甲午年庚辛月生,赵秉安。吆,又是一位大官家的,检查的小吏赶紧把腰又弯了三分,等到赵秉安自己解开衣领让他看清楚后,就赶紧把这位公子请了进去。
入了考场,还有专人把他们领到对应号码的号房里,当然这只限于特殊服务,就这一段路,赵秉安就打赏了五两银子。至于那些掏不起钱的学子就只能自己一个一个的找了,至于会不会延误考试时间,哦那是他自己方向感有问题,和我们可没什么关系。
赵秉安坐在号房里,整理者刚刚被调换了的文房四宝,虽说不算上等,也比普通号房里用的那些好多了。外面那些应考的人其实不管准备什么都是带不进来的,笔墨纸砚就算强要带进来,恐怕也会让那群吏员毁得七七八八。这不属于私怨,也不是因为看他不顺眼,而是从本朝立国之初就定下的铁律,科场严查舞弊,绝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
当然科场里的文具一开始都是一样的,但架不住总会有一些“不小心弄坏掉了”,需要替换补缺的,这时候银子的作用就出来了。
既然历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赵秉安也没打算搞特殊,反正也没有多少银子,就当求个心安。
把一切都整理好之后,赵秉安开始盘坐在垫子上养神,脑海里回放着他以往所做的努力,回放着娘亲、婶娘、姐姐还有父亲的笑容,回放着邵雍这些年教导他的模样,定定神稳稳气,他告诉自己,这一次决不能失败。
“嘭,嘭,嘭……”鼓楼的大钟敲响了,县试正式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发晚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