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不知不觉就建起来了,唐小棠趁着天仙怀孕无法管束着她,唐家学子们参加童生试不开课的时间,领着绿枝跟着李信见世面。
这天到了竹南村,农人们正在收割稻谷,远处是一片无垠庄稼,唐小棠撑着李信的手小脚一蹬,一屁股坐在高高的谷壳堆上深情地注视着这一切,秋收是多美好啊。
“今年干旱,收成不好。”李信站在唐小棠身后,“赋税又高,只侍庄稼地的农人都吃不饱,这稻谷看着密密麻麻,实则许多穗子空心的。”
唐小棠微讶,她跟着李信就要走进这一片农地。
地里十分泥泞,夏日干旱,可到了收获的季节却是连夜大雨,来不及收割的庄稼都葳蕤在土地里。
绿枝拦不住唐小棠穿着鞋子踏进泥泞的土地里,朝李信翻了个白眼。
“这样亩产能多少呢?”
李信看了唐小棠一眼:“不足三石。”
三石不过36公斤。
唐小棠不敢相信这个数字,在现代,袁隆平教授的指导下超级杂交水稻已经能达到平均亩产1149公斤,不提科学研究,大跃进的时候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在往前追溯,她所知道的明清也有200公斤。
李信现在却说,水稻亩产不足百斤。
她愣了愣,又问:“那大旱之前呢?”
之前又是怎么样的?
李信说:“之前的日子好过些,五石是有的。”
唐小棠紧接着又问了一个特别傻的问题:“那吃得饱吗?”
李信好似有些好笑地看了她一眼,俯身,还是摸了摸小毛孩的头:“这里已经能活得下去了。”
唐小棠心里沉甸甸的。
不用李信明说,她便知道竹南村的地势已在大胤版图里渊源算得上鱼米之乡,可今年大旱,长溪干涸,农作物候不到天时,竹南村才过得艰难。
赋税加了一成,更是让人饿了肚子。
但竹南村不是最可怜的,怀安县算得上大县,不会有饥荒的情况发生。可长溪以西的地方,又是干旱,水源又短缺,更不好过了。
回到家中,绿枝瞅着坐在门槛上盯着庄稼地发呆的小姐,朝李婆嘟囔:“都怪李信那泥腿子,把小姐带到竹南村去了这回来都在那儿发呆。今年大旱收成都不好,可这和小姐有什么关系,李信这狗腿子什么都说,真是不知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