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姑姑点了点头,三媒六聘这些事崔世君早就深谙与心,倒不必再白白嘱咐,她又道:“你爹一大早就在屋里等你,想来是有事要跟你商量,你去见他,完事之后过来开解开解世柔,总这么和姑爷闹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崔世君答应一声,便起身去了。
且说崔世君离了崔老姑姑的屋子,并未立时去见她爹崔海正,而是转身回到自己的屋里,不到片刻,就听见外面传来管事崔福的声音:“大姑娘,账本给你送过来了。”
丫鬟阿杏打起帘子,请崔福进了屋,崔福手里拿着账本,先送到崔世君面前,就安安静静的退到一旁。
崔世君翻开账本快速看了一遍,出声问道:“离过年也没几日了,还有几家佃户的租子没收上来,今年的年成尚且过得去,究竟是个甚么道理,总得有个说法儿吧。”
崔福摇了摇头,他说:“欠租的么,还是那两三家,也不是没去催过,他只推说地里出产不好,要大姑娘看在老太爷的份儿上,再缓上一缓。”
崔世君听了这话,放下手里的账本,不紧不慢的说道:“别说老太爷已经过世多年,就算老太爷还活着,也不能欠账不还,人家既然说地里出产不好,索性就把地收回来,另请佃户来种。”
崔福犹豫了一下,问道:“大姑娘,这几家从太爷开始,就是咱们家的佃户,真要把地收回来?”
“就照我说的去办吧。”崔世君说道。
倒不是崔世君狠心,居家过日子,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人情往来,哪一样少得了银子呢,家里老姑姑和崔世海每月要请医吃药,安哥儿上学的束脩和书本笔墨,若是要走仕途,还得提前给他备一笔打点的银子,再者过个三年五载,他就要娶妻生子,这又是一笔花费。
当年,祖上有先见之明,在长安城这寸土寸金的地界上买下这处三进的宅子,又积赞了七八顷的田地,祖父去世时,家里有急用,卖了两三顷土地,等传到崔世君手上,还剩下三个庄子,家里一年到头的花用,主要还是靠庄子上的出产,崔世君当差拿着月钱,其实一个月也就二钱,不过,她给长安城的富贵人家办差,每年打赏也有不少,这些银子她一部分补帖家用,还有一部分,收作自己的私房。
崔家当了七八代的官媒,在长安城里,也就算个中等人家,家里十多口人,除了她们自家人,另有管家崔福夫妇,一个专管扫洒煮饭的婆子,她爹崔海正腿脚不便,有个小厮贴身照料,崔世君则是因为时常在外走动,早些年买了丫鬟阿杏相伴,其余就连崔老姑姑,日常起居也是由徐姨娘来伺候,至于安哥儿,他还在学里念书,年初徐姨娘想着要给他买个书童,崔世君说等他考中举人再说,徐姨娘也就没有再提了。
等到把家里的杂事料理一遍,崔世君这才往崔海正那边去了,崔海正找她倒没甚么大事,年底了,有几个老友相聚,想要提前支些银子,他虽说是当爹的,如今要用银子,也得跟女儿伸手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