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 4 章 18.01.06

步履之往 苏尔流年 1760 字 10个月前

步蘅重读了下文案里的这一句话。

七月十四,在鬼节接人衣冠还乡?人既然没了,死了,怎么想这都是一出以be为结局的故事。接回来,然后呢?英灵魂归故里,活着的人后半生面对着一座衣冠冢?

惨烈。

步蘅突然就想起两年前封疆的入伍通知书下来的那个时节,差不多就是在鬼节。

人总会有一些抱负,是纸上谈兵无法达成的,一定要亲身实践去做的。

她支持。

步蘅的父亲步一聪是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步一聪这类人的存在,步蘅能理解任何人的志向。步一聪早年抛弃前程,扎根关中谷地,立志投身教育事业,他不止是想,真的投身于行动中。渐渐年轻的妻子与他道不同不愿相为谋,他失去婚姻。他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无论是对广大学生,还是对女儿步蘅。他力排众议把女儿步蘅带在身边,教她所有的为人处世,让她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并且他投身教育投的很彻底,年纪轻轻便骤然与世长辞,死在关中,留下步蘅一个人带着他“与人为善”的这则教诲,在离他生前从教的那所学校最近的尼姑庵里,跟着几位师太生活。师太们对步一聪的评价用一个词可以概括:雷锋。

是个好人,但是不长寿。

挺贴切。

步蘅和师太们一起生活了半年,结束于爷爷步自检把她拎回故乡北京。最开始她有些排斥,不想脱离熟悉的关中地区。但要是她没回来,也就没机会碰到那个在大院儿里助人为乐,凑巧替她拎了下书包的封疆,便没有后来的熟识,没有现在的深交。

回北京,成长的环境里兵多,比如爷爷步自检的警卫员。

封疆决定从军时,步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觉得是件日常事。她以为他会和她见过的无数的兵一样,仍旧停留在不远处。

可他的选择是南海。

那几年,南海争端四起,气氛紧绷,似弓已拉满,箭在弦上。

那时候步蘅才生出了些要送他上沙场的感觉,她不知道千百年来的老祖宗们,送人远行时是什么感受。

于步蘅,是她突然想起了有生之年见过的一些词: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那些词在舌尖堆叠,一个叠一个,叠的密密麻麻,像人藏了又藏的心事,不可说,不敢常想,却又不能不想。

如果封疆还乡时只剩衣冠归来……步蘅蹙眉,她不敢想。

祝青发完微博见步蘅走神,推她一把:“想什么?”

步蘅看她。

没想什么,确切说是有些后怕。

步蘅摇摇头,借着祝青的微博去看热搜榜,上面没出现跟α、骆子儒或者辛未明有关的字眼。是好事,安安静静的。创投圈的事,总体还是乏人问津,不像明星轶事。

等步蘅浏览完热搜界面,祝青去查看她发出新微博后收到的评论。

最前面一条赫然是:“装。”

第二条是赞美。

第三条是:“做作感是怎么回事。”

祝青:“艹。”

恶意扑面而来,步蘅义愤填膺:“怼回去。”

祝青:“老子穿汉服出街,一堆人看我像看精神病,都骂回去?不以为我是精神病的,以为我身上是日本和服,都骂回去?”

步蘅想叹气。

祝青喜欢汉服,日常会穿,非议不少,步蘅耳闻过。

确实惹眼,但不犯法。

要总结祝青的这个爱好,无非和她的感情一样:一派天真,撞上南墙;一生热爱,回头太难。

有错吗?从小是谁教我们,人要培养自己的爱好?

作者有话要说:冬至快乐,这章评撒一波红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