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春集镇

七零有点甜 叶度 1715 字 9个月前

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纪棠现在穿的是季奶奶织的土布,虽然看着粗糙了点,却是纯棉的,吸水性极好。但自家织的土布有一点不好的就是非常硬,不揉软了,穿着是非常难受的,纪奶奶每次都下大功夫反反复复的揉,直到把布弄得细细软软的。

纪棠很是喜欢穿纪奶奶织的布,那是老人对亲人的爱,一机一杼,密密织就。

路口左转,经过三春集镇乡政府不远,就是到了春集镇高级中学,也是镇上唯一的中学,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都是去这所学校读书。小学,初中,高中三合一。学校师资力量短缺,老师少,学生多,一个老师要教几个年纪的学生,沈行蕴是为数不多的公职教师,任职十几年,当之无愧的铁饭碗,就是含金量不是那么高,还挺低。

纪棠几个上学都是在这所学校,纪非渝才六岁,还小,但明年也要上小学了,要不然家里没人照顾他。虽然先下读书的风气不好,高考都废除了,但是别的不说,高中读出来进厂子做工人,当会计啥的都是很受欢迎的。

学校整体结构总体来看是方形结构的,大门进去,左边是四排平行着的蓝灰色平房,砖石垒砌,小学,初中,高中各占一排,右边是操场,篮球场,升旗台,四四方方的较大的一块土操场,半旧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右后方再有的几排两层平房就是学生宿舍。家属院就在学校后面,两层楼高的地方,一左一右有两条路可以上去,家属院也是成排的平房,背靠着大山,一家一户,三室一厅一卫,规格大同小异,各带小院。站在朝南的阳台上还可以望见整个三春集镇中学,学校秋收放假,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偶尔出现在操场上。

纪棠家是从西往东数的第二家,纪棠刚爬上坡就听见隔壁蒋老师老婆王桂英热情且中气十足的声音,“沈老师回来啦?今年回来的晚啊”。都是一个院子的,大家都知道每次农忙学校放假,沈老师一家都会回村里帮忙。陈老师家的也紧跟着打趣,“就是,再有几天就开课了,俺还以为你们不回来了。”

纪母笑着回道:“哪能啊,这不就回来了。家里长时间没住人了,回来收拾收拾,要不没法住了。桂英嫂子今天没去厂里上班?”

“没,今天休息,这不想歇歇还闲不下来,小川那不省心的,都多大了,翻个墙还把裤子给扯烂了,新做的裤子也不知道小心些。”王桂英拿着蒋小川破掉的裤子缝着,一脸的愤愤可惜。

王桂英在食品厂里当会计,大儿子又在发电厂工作也没结婚,家里财政大权王桂英自是一手在握。王桂英是属于那种一分钱也要努力掰成两半花的人,最是会过日子。也应此,她家日子很不错,吃穿不愁,家里还有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七十年代响当当的名牌,刚买没多久,纪棠估摸着应该是要给大儿子相看对象充门面用的。

纪棠家也有一辆自行车,但跟大金鹿是没法比了,小飞鸽,还是二手的。

因为通讯的不方便,快到中午的时候纪棠就谨遵母上之命,去车站接纪爷爷和纪父回家吃饭。

七十年代的三春集镇车站,在一处四四方方的院子里,院墙墙皮脱落斑驳,颜色灰黄。从大铁门进去,就可以看见三春集镇仅有六辆车,三辆轿车,一辆通往附近村子,一辆通往县城,一辆远一点是去省城的。三辆运输车,纪父在运输队,开大货车有几年了。纪爷爷这次去省城,回来的时候刚好能搭上纪父的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