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家里生,那经验丰富的也不会说弄出这样的纰漏出来。
可这清丰是在什么情况下生的?
非闹的去县医院,然后给生在路上了,就在老三开的这辆拖拉机上。
李芬芳那接生的水平,远不如给人做流产的水平高明。
再加上当时在车上,露天的,那情况之下,把孩子接生出来就不错了,还能奢求啥。
这不是,后续问题来了吧。
医生说了,“问题说严重也不严重,孩子听力不是先天就有问题,也不是智力因素导致的语言迟缓,但毕竟影响孩子说话。这么地,为了孩子好,住院吧!先住院……”
孩子都三岁了,本来胎脂就厚,后来加上分泌物,就形成了耳钉,这玩意堵塞在耳朵里,这么小的孩子,特别不好处理。
医生的考虑肯定是有道理的。
但对于现在的经济条件来说,最害怕的就是住院两个字。
这才是烧钱呢。
二十块钱够干啥的?耗不了几天就干净了。
金大婶就问大儿子:“你们带了多少?”
金满城掏出一块六来。
金大婶气结,你没带也没问我带了多少,这是撒手不管啊。
一共二十多块钱,根本就不够交住院费的。
“要不,找凤兰借点?”李仙儿低声说了一句。
好大的脸!
人家跟着忙进忙出的,给省了时间省了钱不算搭上人情不算,还得搭上钱?
在金大婶要发飙的时候,何小婉拿了三十块钱递过去,“我也不逛了,先给孩子看吧。先住院,我们老三先回去,弄钱去。下半晌就给送来。”
老三把身上的八块多钱也摸出来,“先交吧。我马上回去找二哥和老四拿。”
李仙儿见两口子扔下钱就跑了,赶紧喊道:“从桐要一下他们那套房子的钥匙……”
美得你!
你咋不上天呢?
何小婉气的不轻,回来就跟林雨桐说:“别给!毛病!陪孩子住院,孩子难受跟啥一样,他们两口子守着,相互能搭把手对吧。还想住到你家属院那边……她倒是想着舒服呢。指望谁给她守在医院带孩子呢?”
林雨桐当然不会把钥匙给她,凭啥啊?
自家住的地方,叫外人住了膈应不膈应?那边冬天有暖气,那两口子带着孩子敢在那边赖一冬。
但孩子看病是正事,还是给了五十块钱,英子又再给了五十,凑了一百块钱,先用着吧。
老三送钱回来顺便就把金大婶捎回来了,大儿媳妇不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去。
孩子归自己个的爹妈管。那是他们的责任,不能陪绑一大家子。
除了老五,家家都出了钱了,也够意思了。
孩子这一住院,这眼看一百多就扔进去了。不管老大怎么说,这钱是她欠兄弟的,该还还得还。兄弟们不催,是他们仁义,但这事你不能当理所当然。
她跟金老头说了,“等孩子好了,这事要跟老大说的,还不起归还不起,但欠条必须写。哪怕是十年二十年不还呢,但这不能含混过去。要不然该当成成例了。有事就叫老二他们拿大头,一次两次行,三次四次其他儿媳妇也要不高兴的。他们也得回去能跟媳妇交代。这救急不救穷的,谁能管谁一辈子。要不然你看着,将来他再遇到难处的时候,谁管他?”
金老头闷闷的哼了一声,“我这人窝囊了一辈子,可我好歹想着干点啥,别闲着。老大随了我窝囊,但这懒,到底是随了谁了?”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本来这事就叫金大婶不爽气了,谁知道还有一件事,叫金大婶更加不爽气。
啥事?
国家废止布票了。
其实这两年,布已经远远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这边种棉花,有了棉花就能自己防线自己织布。金大婶就有一架织布机,只是这两年带孩子,不怎么防线织布了。不过也没关系,有那织布的。只要用家里的棉花还,就能换来自家织出来的粗布。回来自己染色,也一样的用。
甚至把这粗布拿到城里,还能跟城里人换来布票呢。
金大婶的娘家妹子弟妹都多,有人帮着织布,连找人换这个茬都没有。当年她补贴了娘家,如今这些弟弟也不算是全没良心,知道这边没时间,外甥们又一个个的添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布料了。于是这家给点那家给点,年年给,她可就存了不少。
像是凤兰这样的,帮了忙金大婶过意不去,就给送点粗布过去,“做不成衣裳被褥,扯开做抹布也是好的。”
凤兰呢,也就笑呵呵的接了。有同事看见了,就觉得这粗布自家用也好。其实比用布票出去买划算的多。然后就这么一来二去的兑换,金大婶只想着给俩孙女存着布票将来嫁人的时候做被褥做衣裳贪图体面的,谁知道布票这玩意说废止就废止了。
没用了!
可是心疼死了。
林雨桐就笑:“这玩意您给清平存着,将来都是古董。更值钱。”
金大婶还真就给锁好了,也失笑:“这以后再值钱,也没你们的份了。”
“都是我的!”清平拍着小胸脯,笑的露出一嘴的米米牙。
秋里把雨下完了一样,冬天是一场雪也不见,干冷干冷的。
煤渣路正修着呢,路面铺开之后,很多人慢看发现,这不对啊!煤渣里混着的这些锈色的东西是啥啊?
有在电机厂工作的就笑说:“能使啥?不是煤渣就是小铁屑,再没别的了”。车床做铁零件,跟木头做零件是一样的,都少不了会有一些边角料和木屑一类的东西。
铁的?!
打那之后,林雨桐就觉得夜里睡的不安稳了。黑子在老二家叫的可厉害了。
自家这边宅基地本来就挨着电机厂的,以前黑子不叫,如今叫的厉害,肯定是那边的动静大。
这些人一晚上一晚上的不睡,拿着耙子竹筐,偷偷的把电机厂以前堆砌费料的那些地都齐齐的扒拉一遍。有那记性好的老人就说了,那电机厂是原来大炼钢铁的时候的炼钢厂,老底子下面全都是铁。
大炼钢铁的时候,家里的锅都拿去炼铁了。后来这种小作坊式的炼钢厂,能练出什么质量的钢来。出不了多少成品,很多废品可都在下面了。
这话不知道怎么传出去了。几乎是家家户户的,都急着在电机厂周围挖地三尺的扒拉呢。
还别说,最边上,也是最靠近电机厂的刘成家,在自家院子里挖坑准备埋点萝卜的时候,真给挖出来一个大铁疙瘩。
几十斤重,卖给收购站就是钱啊。
刘成家没盖院墙,这会子倒是方便了,直接就把院子齐齐的往深挖了一遍。又是成百斤铁的收货。
于是,天天的,林雨桐耳边都是叮叮咚咚的声音。
隔壁的刘保在他家院子里挖,都快挖到自家这边的墙根底下了。
这可不行!
雨水一泡,肯定朝这边倒。
说了两遍,也可能是啥也没挖到,所以停手了。
可这比不能阻挡这些人的热情。
从电机厂外面挖,然后朝里面掏,挖个洞直接从墙下过了,掏到电机厂里面去了。
男人挖,女人就用筛子筛,两口子配合,好的一天能挖七八十斤。
可电机厂,却跟什么也没看见似的。愣是没一个人出来管一管。
林雨桐第一次觉得,像是这样的企业,早关了早好。真的!不说别的,就只这样的资源利用率,看这浪费的,他们就不心疼?
“镇上就不管?”她问四爷。
“电机厂还真不是公社管辖,是属于县直属单位。”四爷叹了一声,“其实做出来的东西还是不错的,那马达……”他竖起了个大拇指,“工人都是好工人,技工也是好技工,就是管理太混乱。”
说了又摸林雨桐的肚子,“少操心,没有你我,这世道一样是越变越好。”嘴上这么说着,但还是想着,什么时候得空了去县城,跟明光说说,他是常务县z,这事他倒是管得着。
两人还为大事担忧呢,结果很快的,他们自己的麻烦事来了。
怎么了?
计划生育政策又下来了。说是有了一胎女儿,也怀了二胎的,夫妻双方必须去一个人,干什么呢?
结扎!
林雨桐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在单位里。周寡妇说的。
周寡妇再婚了,是饲料厂的一个工人。年纪大丧偶没孩子,两人搭伙过日子。周寡妇呢,心里也有成算,就是想找个男人照看着把她的儿子养大。所以每次怀上了,都偷偷的找李芬芳做了。死活不给生。就怕男人有了亲生的,对自己的儿子不好。
她跟林雨桐说:“文件我接的,给您放办公桌上了。”
林雨桐摸摸肚子,没办法啊,必须去的。生完这个,得去上环。
结果这天下班,一进家门就看见四爷的面色不对,她一下子就愣在当场:“你……今儿干啥去了?”
悠悠岁月(30)
“舒雅!”老人又喊了一声,仿佛在确认什么似的?
小老太呵呵了一声:“谁是舒雅?舒雅当年从船上掉下去,早淹死了。哪里还有什么舒雅?”
老人噎了一下:“当年的事……”
当年从上海坐船离开,是个什么境况呢?
对于小老百姓来说,一个师长是个大官,可对于要离开大陆的人而言,哪个是没点身份的?他在里面又算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身份。能有上船的资格,都已经是万幸的了。
那时候他打算带谁走呢?
除了她就是秀雅的几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大了,只秀雅的几个孩子最小。大一些的好歹能想撑下去,可这么小的孩子,真不敢想象留下会如何。反正舒雅也没孩子,只要那几个孩子离开亲妈,被舒雅养着,总会养熟的。
可谁知道,都要上船了,结果秀雅追来了。自己也不过是出去是转身去跟熟人打了一声招呼,就听见有人喊:“有人落水了——”
人群拥挤,他急着穿过拥挤的甲板回船舱看几个孩子,哪里会想到落水的人是舒雅。
他一直以为舒雅跟几个孩子在一起的。
可等好容易回到船舱了,见到的却是抱着孩子不撒手的秀雅。
等再想回去找舒雅的时候,船已经动了。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死是活。
“当年的事……”老人颤颤巍巍的坐下,“不是秀雅有本事,是你有本事才是。”
这个女人,压根就没想跟着他走过。
当年跟她说,要带她走。她就说,秀雅没了孩子,以后连个依仗也没有,劝着自己给秀雅在银行的保险柜里留了钱财。只等着最后留一封信告诉她就行。
可秀雅追到船上去了,收到的信里不是告诉她留下钱财的事,而是说自己带着别的女人和她的孩子要离开的事,附赠的还有一张船票。
就是这张船票,叫秀雅追到了船上。跟着自己走了。而舒雅从船上脱身了,忙乱中,跟她一起掉进海的还有秀雅的身份文牒。
事情过了,一件一件的串起来了,他才想明白。当年自己给了身边的副官一张船票,叫他跟自己走。但是副官并没有按时出现。这船票只怕现实到了舒雅手里,舒雅再转到秀雅的手里了。
至于舒雅为什么不跟自己走?
那些年秀雅在他的耳边也念叨:“那个贱人一定是跟张副官有了首尾了……”
这根刺一直就藏在心里,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人就在眼前,他不由的问:“张副官他……”
小老太嘴角抿了起来:“张副官……他……牺牲了!”
牺牲了?
这个词很陌生。
但随即就明白过来了,“张副官他是……”
那个人,他就是gd,带着部队起义了,然后……然后就牺牲了,再也没有回来。
“你跟他?”老人脸上的表情丰富了起来,“你真的跟他……”
“没你想的那么龌龊!”小老太呵呵一笑,“好多年前的事了……他叫我知道,女人活着,也未必就一定得靠着讨好男人……你看,离了你,这些年我也过的很好……”
舒雅不在了,留下的就是个被男人抛弃的秀雅。
身上带着秀雅的身份文牒,保险柜里能取出那些钱财。她一个女人,怎么跟着如狼似虎的大老婆跟她的孩子,小心的藏匿着这些立身的根本一路一路走过来的。说起来,现在想想,都觉得惊心动魄。
但是那个男人说的对!女人跟男人一样,没什么是不能做到的。只要自己愿意。
跟着他,自己永远都只是那个靠着讨好逢迎他才能安身立命的舒雅。
离开他,自己成了如今这个,过的一点也不比靠着男人差的女人。
别提那钱财!
那东西给了自己底气和勇气,但实际上,自己存的那点老本都没花完呢。他的那份,压根就没动过。
老人的嘴角动了动:“他倒是好样的,把策反工作做到我的后院去了……”
“可结果,他成了烈士,受万世万代敬仰。”小老太带着几分不屑,“而你,则连中国人也不是了,回家都成了做客了……”真不知道你有啥可骄傲的!
一路被追捧起来的优越感,被小老太几句话,打击的半点也不剩了。
小老太起身,一边收拾桌上的碗筷,一边道:“行了,你也别跟我这里墨迹了……你那儿孙一堆,可都等着你呢。没啥对不住我的,倒是真对不住他们了。再有……过去这么多年了,不管是哪里都规定一夫一妻?怎么?成了美国人了,还能照样再找姨太太了?”
很有些讽刺的意味。
“我……”老人闭了闭眼睛,“我那边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当年从上海转道去香江,本来打算从香江去台弯的,结果船在半路上遇上了风浪,幸好遇到渔船,我倒是被救了……可惜……秀雅跟几个孩子……都没了……”
孤苦伶仃了这么些年,最想的就是有一天能回来,回来看看那些故人还有曾经被抛弃的骨肉。
小老太愣了一下,这可真是没想到的事。要是再叫秀雅选择一遍,她是会跟着走呢,还是会想办法留下?
人心这东西,谁能说的准呢。
“可你回来了又能怎么的?”小老太一点也不考虑九十多岁的老人的接受能力,“儿子女儿比你先走的不在少数,孙子辈你一个都没见过。他们是挺高兴你回来的,你回来了,就有钱了。日子就好过了,至于你是不是他们的谁谁谁。谁管你?”
一针见血。
老人的心脏都猛抽了两下,“你是跟以前的舒雅不一样了。”
本来就不一样。
老人看着小老太端着碗要走,赶紧道:“跟我去美国……我是说,要是有机会跟我去美国,你去不去?”说着,就怕小老太不答应似的,赶紧道:“不光你去,你的这些孩子都能跟着去,我愿意把一半的财产赠送给他们,你看你愿意去吗?”
小老太跟看精神病似的看他,然后抿着嘴很长时间才到:“我……做不到那个人说的那么大公无私……所以我留下钱财,小心求生……我爱钱,但是……钱跟那个人比起来……我还是选择那个人……那个人葬在这里,那我就留在这里……”
林雨桐在外面听了半天,朝四爷努努嘴,两人轻手轻脚的带着清宁回房间去了。
老人什么时候走的,两人都不知道。
晚上的时候,林雨桐悄悄的去了小老太的房间,见小老太又悄没声息的坐在炕上,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打开灯,看见小老太没来得及收起来的东西。
左手一把小小的钥匙,右手一颗子弹。
林雨桐只一眼,就知道这子弹有些年月了。她没动它,它对小老太的意义不一样。伸手却把那把看起来很新的钥匙拿起来了,翻看着看了两眼,心里就有数了,这是瑞士银行保险柜的钥匙。
没说破,也没多问,只给小老太又放回手心去。
“真不跟去美国见识见识?”林雨桐故意逗她。
小老太白眼一翻,“去去去!你还来看热闹,小没良心的,我这是为了谁?”她看了看孙女的肚子:“清宁还小,你肚子里这个出来,你还要上学,孩子谁给你带?”
眼里的意思明晃晃的,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跑去美国吃面包喝牛奶了。
说着话,小老太将被子一拉,躺倒了,“睡去!睡去!少在这里碍眼!”
林雨桐笑着关灯出去了,回了房问四爷说:“……怕是心里真放不下牺牲了的那个……”
两人说了就放下了,也以为这事就跟他们没关系了。
可惜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怎么的了?
齐家的那些分了家的孙子们,这个的那个的都过来要接齐老太回去了。这个来叫奶奶,那个来了还是叫奶奶。
这个说有孙子在呢,怎么能叫孙女奉养呢。
那个说您是齐家的人啊,怎么能叫外姓人养着呢。
图的啥?
不过是图小老太这么大的年纪,活不不了多久了。奉养不了几年,还能多得一份家产。
没看见那位爷爷回来也不见儿孙,只来见小老婆吗?
全都不记得曾经暗搓搓的想谋夺小老太那半拉子院子的嘴脸了。
结果小老太应付了两天,在林雨桐和四爷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在太平镇来了一群记者等着采访老华侨的事情,小老太去了。
去干啥的?
去捐款的!
去给滩底下那些受灾的百姓捐款的。
捐了整整十万块!
人家小老太跟记者们说了,这钱是当年的故人赠予她的,她没有什么亲人,就只有一个孙女,一个孙女婿。她这么大的年纪,活不了几年了。孙女和孙女婿都孝顺的很。没有用钱的地方。因此她就把这钱给了俩孩子,说了,叫他们存着吧。有了这钱,这辈子啥也不干都够了。等哪一天她自己双眼一闭,也不用放不下了。可是孙女和孙女婿都是公家的人。两人都劝她,说他们夫妻有工资,哪怕清贫,但也甘之如饴。说您实在是要给,就不如捐出去,给更需要的人。
后来人家追问了,说你家孙女孙女婿都是谁啊,是干什么工作的啊?
小老太就特别谦虚的告诉人家,也没啥,就是养猪的,弄饲料的。
这一说,可不有新闻可挖掘了。
这养猪大王曾经上过国家级报纸的。
越是追问,小老太越是说的多。到了后来竟然还说:……我也不懂啥美国优越不优越的,反正人家叫他们去,说是给几万美金还是啥的一个月,两口子英语都那么好,我还说要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去了也行啊。但是两人都说了,就是在家里吃糠咽菜,也不去国外吃面包牛奶。还说要做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