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在连里的马车上,一路往县城去。
百货商店还是老样子,不过这个时候,人就多了起来。多是用手里的票,换日用品的。
布料倒是添了几样,有一种灯芯绒的,冬天做外套倒是合适。林雨桐给四爷选了黑色的做上衣,多要了几尺,想做个短一点的风衣样子。驼色的做裤子,相比搭配着既显得年轻,又不失沉稳。
而到了自己跟前,就犯了难。没有纯红色的布料只有黑红的格子布,“只能选它了。”又将黑色的多要了几尺,够给自己做一条裤子的。
这就行了。
回来一量,好似自己跟四爷都长了点个子。
“怎么?又不够。”四爷看着林雨桐拿着尺子比划,就问道。
林雨桐算了算,“够了,裤兜用别的布,就勉强够用。”
“咱们又不缺这点,你回回都是紧巴巴的。”四爷看她精打细算,都有些好笑。
“时间长了,我都习惯了。要是多出来一溜,什么都用不上的废料。我也心疼。”林雨桐将布料叠起来道。
两人正说话呢,就听见外面敲门声。
四爷去开门,见是几个小子挠着头嘿嘿笑着进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衣服。看起来还是新的。
“你们这是?”林雨桐纳闷。这要是布料,她还能以为这是找自己给做衣服的。可这都是新衣服,该是没上过身的,找自己干嘛。
其中一个就笑嘻嘻的道,“都说雨桐姐手艺好,我们才来的。”
可这是新衣服啊。林雨桐拿起来看看,“怎么?不合适啊?要改什么地方?你们去那屋换上,我看看才知道要改哪?”
“不是!”另一个从背后拿出几条旧裤子来,“就是给新衣服上缝上几片旧布。”
给新衣服打补丁?
这是什么路数啊。抱歉,咱年纪大了,有点不明白。
于是,林雨桐问了半天才算是弄懂了。原来大城市如今流行一种穿着,就是这种打着补丁的朴素装。
给新衣服的肩膀,胳膊肘,屁股,膝盖这些位置,用颜色相近,但明显旧了的布,打上补丁。如此穿上一段时间。等着新衣服穿旧了,这补丁就不明显了。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只要再把补丁拆了。那么,原来补丁的位置就是崭新的,其他地方还是旧的。依然有颜色差。看起来还是补丁装。就跟用新布给旧衣服打上补丁是一样的。一件衣服,穿出两样的效果来。
林雨桐听的都愣住了。她想起了后世满大街的怀旧牛仔裤。那个不就是故意做旧的吗?
这跟现在这个打补丁有什么区别吗?
谁说七十年代的人不爱美?
人家也有自己的流行时尚,一点都不落伍。
林雨桐留下这些衣服,表示自己懂他们的意思了。
等人走了,林雨桐问四爷,“爷要不要也时髦一把?”
“算了吧。”四爷想起那一身的补丁,果断的摇摇头,“年纪大了,受不住这个。”
那个年月(35)
今年的秋收,众人显得非常积极。终于不用到处找吃的了。因为粮食熟了。
先是刨红薯,这玩意不用加工,洗一洗,搁在锅里一蒸,就能吃。
今儿全连都在食堂吃饭,红薯,管够。
一人分到两个红薯,林雨桐刚想叫四爷回去。要不然真塞不下这个。谁知道连长叫了四爷过去也不知道嘀咕什么。那么,就只能在食堂陪着大家吃了。
“今年的地瓜特别香,你觉得呢?”许菊香问道。
林雨桐点点头。心里却道,那是饿得很了。吃什么都香。
红薯吃多了烧心。司务长端了一大盆洗好的青辣椒和一碟粗盐出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认为这么搭配着吃会缓解胃里的难受。
青辣椒蘸点盐,然后就着红薯吃。
反正林雨桐没听过这有什么理论依据。
许菊香给林雨桐取了一根辣椒,墨绿的辣椒配着发苦的盐,再咬一口又水又甜的新红薯。这滋味,再不想吃第二次。
忙完了秋收,林雨桐跟白晓梅坐在炕上,给白晓梅的孩子逢尿布。都是找了这么些知青不要的衣服。要是有旧的秋衣秋裤就更好,给孩子做尿布吸水还柔软。
“你这拆了以后,得先煮一煮,暴晒一下。要不然对孩子不好。”林雨桐帮着她拆。边忙活,边道。
“记住了。晚上就叫程浩去煮。”白晓梅应了一声,“这天也冷了。今年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活。”
“怕是还得忙呢。”林雨桐顺嘴就说了一声。
谁知,还真让人说着了。
今年的任务是,加固河堤。
大冬天的,河都冻结实了,怎么修河堤啊?
林雨桐不想叫四爷去,“想个办法,不去干这差事。”
“不行!”四爷摇摇头,“全员动员,就是白晓梅都得去。不过,白晓梅那样的,就是在一边烧火。我跟司务长说了,到时候叫你去给他打下手。河堤离得远了,饭不能靠送。要不然得成了冰疙瘩。就得在外面现做。你去那边,守着锅灶。暖和。”
好吧!这应该属于zheng治任务。谁也不能逃避。
天还不亮,连里就集合了。除了老人孩子,全都上阵。
司务长叫那些小伙子们几个了连个简易的灶,然后就分配任务。
林雨桐和白晓梅连同连长家的媳妇,分到了一组。要保证大家吃饭的时候,有一碗热汤喝。
汤?什么汤?不是萝卜就是白菜一熬,就算是汤了。
白晓梅坐在边上看着火,时不时的添点柴火。
连长媳妇拿着盆,不停的找些干净的雪,放在锅里,先化开了。“俺做饭的手艺不行,大妹子,你来吧。你掌勺。俺给你打下手,洗菜淘菜切菜这个俺拿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