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府上离考场不远,因此周樾还是住在家里。周宣和他一起乘车,先去吃了个饭,再就去了茶社。
本朝富裕,市民阶级已经逐渐产生,加上京城又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因此第三产业也比较发达。当然这个发达是相对古代来说的。茶社里下午也有不少人,其中也有两个一同参考的学生,大家打了个招呼,分别坐了。茶社的点心比起宫中自然差了一些,不过依旧算得上精致。过了会,说书先生就开讲了。这故事倒也挺曲折,乃是一个市井之间的爱情故事。一对少年男女一见钟情,借买东西结缘,互通了姓名。少年回去便回禀了家人,要求娶这女子,谁知女方父亲却是个道学先生,觉得婚姻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私定终身。最后女孩气急而亡。少年思念之下,偷偷到她坟前拜祭,谁知听到女孩抓挠棺材的声音。他大惊之下将之掘出一看,才发现原来女孩只是一时气急闭过气去,没有真的死亡。二人于是一起归家,女孩父亲也被感动,将女孩许给了少年。
二人津津有味地听完了故事,才离开了茶社。还约定待周樾到了休沐日,就一起去踏青。
第三日考的就是策论了。上一场题目偏,也不知道这次是否还是如此。
待发了卷,周宣一看,题目竟是:用兵之道。
这题目倒是不偏,但是并不好答。自古以来,止战定戈才是正道。写策论时不能忘了这点。同时,本朝对于周边的游牧民族一直采取的是绝不退让的态度,一味说战争不好战争不对,估计也不行。
周宣这次依旧以古代的最高道德,仁为主题,起笔写仁政兴国,百姓和乐,然而别国犯境,不事生产,只以劫掠为生,给百姓带去了无数苦难,因此兴兵事不为杀伐,而是为了保护民众,保全国家。京兆尹大人在她左手边从头看到尾,不过三天下来她已习惯了,因此恍若未见,只打了个草稿,查了查没什么错字,就誊到了卷子上。
最后结尾: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一场用的时间倒比县试那一场策论考试用时还短。周宣是考生里第一个答完的。待出了场,她也没急着走,依旧是去边上那家酒楼等着午饭时听听别人答的怎么样。这次她已经是大家都认识的人了,见了她的考生纷纷和她问了好,还问了她是怎么答的。待她如实说了,有几个就露出了担忧的神色,想来是和她观点不太一样。
周宣连考三天,体力虽然还行,精神却很疲惫。因此吃完了这顿饭,她婉拒了众学子一起去瓦舍消遣消遣的提议,直接和如意一起回府了。
谁知到家了她也没能如愿休息——虽然皇帝今日公务繁忙实在脱不开身,但是遣了御前侍奉的方公公来,让她默写下来自己时文和策论两科目的答案要点,带回宫去给他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