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章

六零年代白大仙 鬼七叔 1659 字 10个月前

白清悠心里突然感觉堵堵的,闷极了,像是有一块大石头戳在心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于心不忍。

在原主的记忆中,白家只有吴梅是真心对她的,吴梅也是个可怜人,嫁到白家后,白发财就一直打她,愣是让三十岁的人容颜像是四十岁的样子,活得可怜兮兮。

村上的妇女们见着吴梅走过,都站在身后不约而同地摇摇头,叹口气,心里为此默哀。

既然准备好好生活,白清悠觉得自己应该秉承原主的遗愿,好好照顾吴梅,不说过得多好,起码要比现在好。

只是,她从小没娘,头一回见着位“娘”,有些不习惯,嘴巴张了好几次,“娘”字硬是发不出来,她用力在大腿上掐了一下,才勉强开口道:“娘,我没事,不小心掉河里了。”

白清悠才不会实话告诉吴梅,从扎野大山下来后,她又下到七渔河里,抱着“突然又穿回去”的幻想,在河底找了好一会,也没实现,河水倒是吞进去不少。

常言说得果然不错:理想总是比现实美好。

“天冷,你体弱,怕是又要感冒了,”吴梅拿着破毛巾在白清悠衣服上擦,一边擦,一边心疼,紧接着又开始掉眼泪,“都是娘没用,娘害了你,我苦命的娃……”

白清悠听着这话,也不好受,又不知道咋劝,闻见空气中散发着米香味,随即转移话题:“我饿了,有东西吃吗?”

吴梅点点头,指着铁锅里,破涕而笑:“我给你留着呢。”

白清悠心里清楚,半夜喝粥是早些年白发财定的规矩,他一觉醒来肚子就饿,定时定点,总要喝上一碗粥,喝不到就是一顿打骂,吴梅烧粥时,会多加一碗水,到时候盛碗米汤给原主喝。

吃不起大米,在六十年代很正常,因为生产力落后,物资严重供应不足,一切吃穿物品都是公有的,要凭票供给,每个人获得相同数量的物资,用以维持秩序。

那个年代,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口中流行着一句话:“缺的是票,而不是钱。”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那时,中国身处于票证时代,没有它们,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这东西虽然普遍,但每人每月所得都是有定量的。

例如:粮票按照每家每户人口发放,在人口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劳力量,重体力劳动者每月三十五至四十斤,一般劳动者二十五至三十斤,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的粮食定量都有差别。

这些,根本不够。

有人或许会辩驳,四十斤粮食一个月管够,但六十年代的粮票是个大坑,公家发放的大米只占百分之七十,很多时候,农田里收成上来的玉米、红薯、高粱也充当在里面,这些粗粮只能抵一时之饥,上工中途,很容易饿。

除此之外,国家经济遇到紧张,最低时,只供应每人每月十二斤,也就是说比平时少了一半量,家里基本上靠着吃山野中挖的野菜为生,再不济,实在饿得慌就去偷去抢,饱死总比饿死强。

所谓的“食不果腹”,在六十年代随处可见。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