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秦国

成王 清明鬼 1926 字 9个月前

秦国,陈县

秦萌萌一行人已经在此地停留了快十天了。

陈县,又叫做陈地,是秦萌萌在位的那段时间改动最大的一块地方。秦萌萌还记得自己当时看那些隐士名家的游记以及当地官员的奏报上,陈地多山,百姓们以种植果树和在平坦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为生,产出低,只能果腹。

而如今,陈地已经变成了一个盛产陶器工艺品的地方。

还没进入陈地,就看到大大小小的驴车牛车马车来来往往,在这条曲折的山道上时不时就发生点碰撞。这些都是各地陶商的车队,他们往陈地来进货,然后又把陈地的陶器再运出去,卖到秦国各地,乃至各个国家,从中赚取差价牟利。

在陈地,全都是这样的陶商。

他们大多数是陈地本地人,在陈地兴起的制陶业发展的时候,仗着自己强壮的身体和聪慧的头脑,拉着邻居又或是亲戚,背着家里作坊做出来的陶器,翻山越岭,来到山的外面,从在集市上找块地坐下来摆地摊,到后来拥有自己的第一家店铺、第二家店铺,最后把店开到了秦国各地。

陈地的陶器所运用的技术和工艺实际上都是仿照夷国陶器的,但很奇怪,明明用同样的土,同样的制作工艺,陈地就是无法制作出大件的陶器,只能制作小的东西,慢慢的,陈地的制陶人也就不再专注于要制作大型陶器,改成去钻研要如何才能让小的陶器变得更精致。

发簪、佩环、笔筒、笔架,从一开始只有一个形状,到后来会在上面雕刻飞禽走兽,到如今都可以做镂空设计了。

陈地的小件陶器随着自身的精致程度和每年选美大赛选手的热捧推广,成为了足以媲美夷国陶器的存在,甚至因为小件陶器一般都是女性或者书生常用的东西,其价格比起夷国的陶器还要高出不少,虽存在时间不如夷国陶器的长,但商人们赚的却比夷国商人多上许多。

也因此,越来越过的人在选择经商的时候会考虑当一个陶器商人。不仅是陈县本地,还有其他的县城,也纷纷来到陈地采购。

他们把大量的粮食、盐土贩运过来,然后再换各种陶器离开。

等到秦萌萌一行人和商人的车马队一起排队进入陈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个人声鼎沸的陶器交易集市,两边都是摆着小件陶器的摊位,他们只在外面摆了几件,等秦萌萌凑过去的时候,摆摊的人就会热情地和他们介绍陶器,然后拉着他们往不远处的店铺里走,去看更多的陶器。

而除了商贩之外,还有不少聚在两边的是□□着上身的人,他们都是能够帮商人们把陶器从店铺里或者作坊里搬到车上的挑夫。他们把自己的上半身擦上油,在太阳底下油光发亮的,腰上拴着一捆绳子,脖子上挂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他自己的年纪,能够一次搬多少东西,工钱如何结算。只要有商人进了城,他们便凑上来,七嘴八舌希望商人们能够雇佣他们。

秦萌萌挑了两个身材匀称长相也比较符合她审美的挑夫,帮她把这一路上在各地买的特产和书籍生活用品全部搬到他们住的客栈里,自己则带着一群卫氏子弟在这条“陶街”上晃悠。

原本预计只是待两天,但当得知陈地无法制作大件陶器的时候,秦萌萌还是秉持着自己毕竟是唯一一个拥有现代思维和知识的穿越人士,找了个当地最大的陶器商人,花重金在他的陶器作坊里又待了整整八天,将整个陈地陶器状况和制作工艺记录完整之后,才选择了离开。

离开前,她还不忘写一篇夸赞陈地陶器和制作工艺的文章,找了卫氏子弟之中擅长写文章的替她润色一番,找人快马加鞭送去了京城。

京城里,她的先生会在看过文章之后替她将这篇文章印成册,放在各大书斋最显眼的地方,供饱读诗书之人翻看,并在城中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