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是在秦国历史上极为有趣的一件事了。
秦国的开国皇帝根据史书的记载,曾经是边关一员武将,虽是武将,却也书读兵法,读书识字。据传秦国的前身是明国,明国当年灾难不断,官员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且徭役极重,最终逼得明国百姓揭竿而起,依地势将整个明国分割成一块块统治势力,各自为政,相互吞并。
官方记载,□□皇帝不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便带兵端了各地的起义军,统一了明国,在此地建立了新的国家,秦。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总是很厉害的,秦国的这位皇帝也是如此。
他任用贤德之人作为官,并制定一连串的方案去解决从明国开始就积累起来的民怨。
他提高官员的俸禄以安定百官之心,又下令建立严刑酷法去惩治贪官污吏以恫吓,他减少了农民与工匠的交税金额,却增加了商人的税赋以弥补财政上的缺失……
当然,也包括后来传下来的秦氏皇族子弟读书须百遍的规矩。
一桩桩一件件,让当时上着历史课的秦萌萌直呼哪怕自己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干得怕是也比不上她这位祖先呢。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与当时的丞相意见产生了分歧,便一气之下废除了丞相之位,将这个最接近皇权的位置撤掉,从而得到了更为强大的皇权。直到他临终,对于裁撤丞相一事,都丝毫不认为自己做错,反而将它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功绩之一。
可有趣的是,当他的孙子仁宗当政之后,却立刻又将丞相之位设了起来,并将他自己的权力加以限制,要求丞相对于皇帝的每一项旨意都要有明确的表态,若是丞相反对皇帝的意见,并且朝臣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臣都秉持这个意见,那么皇帝的这一项旨意就不能够传达出去。
秦萌萌曾经就此事和卫人美讨论过,为什么一位皇帝会撤掉丞相,而另一位皇帝却会重新设立这个位置?而这二人,又究竟谁对谁错?
“□□废相,是为集权。”
卫人美站在大殿上侃侃而谈,在窗户纸中透过的太阳光线下,整个人都像泛着光。
“仁宗立相,是为分权。”
“□□皇帝在世的最后三年,封禅建庙,大兴土木,甚至求仙问道,导致贪官污吏又现,百姓生活再一次困苦。”
“仁宗皇帝晚年,诏书极少出午门,出来更多的,是当时的丞相劝谏仁宗的种种巧妙对话。”
秦萌萌读过那本主角为仁宗和他的丞相的对话,或者说是丞相对仁宗的谏言。当时,仁宗的丞相运用各种类比、比喻甚至通感的手法去澄清利弊,让仁宗多次最后决定作罢。这些交谈还被史官们记录在案,并最后修订成册,让后世之人,包括像秦萌萌这样的人,都对这些丞相的妙语连珠感到叹服。
“是以,整个王朝在那段时期得以平稳过度,哪怕其后仁宗宾天,显宗继位,百姓也未有感到不安,百官也不曾因此战兢。”
“□□仁宗,孰高孰低,孰是孰非,陛下心中还没有数么?”
秦萌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自然知道自己这位先生想要赞谁又想要贬谁,可这件事……与他们现在又有何关系?
这才是秦萌萌所想不通的。
卫人美没有停止他的话。
“微臣曾与陛下谈论过有关权力的话题,谈及权力不应该过多集中在一个人手里时,陛下也很是赞同。”
“可陛下如今所做的又是什么?”
卫人美的语气突然间加重,秦萌萌浑身一个激灵。
“先是以吾父之死分散朝堂各派系势力,后又先斩后奏越过众臣对付二位王爷。这其中,陛下一人制定全部的计划,一人谋算,算人、算权、算心,所有事情陛下一人全部做到了,因此,臣问陛下算得是否开心?见到如今朝臣们手足无措的模样又是否得意?”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
“微臣还记得,陛下第一次读到仁宗与其丞相之间被劝谏与劝谏之间的对话时,曾言,希望自己的臣子也如同仁宗之相一般,会在自己做错误决定时用巧妙的方式劝阻自己。”
“可陛下要知道,丞相之所以有机会劝谏仁宗,是因为仁宗给了丞相这个机会。丞相成就了仁宗在位太平的一世,而仁宗又何尝不是成就了这样一位有远见的相爷呢?”
“臣,想要做仁宗时期的那位丞相,不仅是臣,朝臣多的是臣子想要当那样一位丞相!”
“那些学子们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六艺,每日在瓦肆酒楼与其他学子就天下大事相互辩驳,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入朝为官,可以将自己所学所知所得告诉陛下,用到政事上,用到百姓身上,用到陛下下决断之时的!不是来给陛下当一个批改文件歌功颂德的摆设木偶的!”
“仁宗时期定下来的议事制度,由朝中大臣限制皇帝的命令,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可以被忽视的就如同‘书读百遍’一样的传统,而是先祖们经过考验认为可以避免错误政令颁布的一项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