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皆是乱世英雄,合力十数载,得天下。尽管弟弟才是战场拼搏的那位,最后先坐上皇位的却是哥哥,即大梁开国太组皇帝。
柴琨心里不服气,迫于局势,只能隐忍,唯独不肯卸下兵权,宁愿继续四处征战,扩充版图。
太组爷是个好皇帝,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开创了欣欣向荣的开元之治,他也是个好人,善待身边人,包括有功之臣,甚至姑息弟弟羽翼渐丰。
太组体弱,年老后,身体大不如前,柴琨却愈加强壮,终有一日,他不愿再隐忍下去,发动了政变,逼亲哥让位于他。
太组似有所料,也有所备,痛快地成全了柴琨,只求一件事,留后于陇西。柴琨为名正言顺,答应太组,终得天下,继位为太棕皇帝。
柴琨心狠,却也守信,杀尽太组儿子以及成年孙子后,给他留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孙子,封为楚王,送到关隆,任其自生自灭。
这位简直是在刀尖上过活,他很聪明,低调地养废了自己,凭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地娶小妾,不停地生娃。从不事生产,不结交朋友,没钱了,就问上面要,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就跟上面求。
不管后世对初代楚王的评价如何,单看成效,他在虎视眈眈的太棕眼皮下,好吃好睡地活了整整七十三岁,子嗣中,站住的儿子就有十七位,女儿有二十二位。
这些子嗣们也学着他们老爹,低调地在关隆联姻、繁衍,一点一点地吞噬着这片土地。不知从何时起,楚王已经把关隆牢牢地握在手心里。
低调已经成为这一脉的家规祖训,从来不招人眼,悄悄地扩充实力,像一直蛰伏的猛兽,静静等候狩猎的最佳时机。
与此相反,太棕皇帝一脉却像是受了诅咒一般,人才日渐凋零,到了宝应皇帝这一代,整个皇室,活下来的男嗣居然只有他一个,并且年幼失怙,被郭郿和外戚利用,成为傀儡皇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不知道当初无力对付手握重兵的亲弟,太组皇帝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思,提出留后于陇西,他是否也曾希冀此时的光景,他是否会在坟墓里嘲笑自己的弟弟太宗:瞧瞧,还是我的子孙后代出息,你除了会打仗,别的哪点及得上我!不知太棕爷会不会后悔当时的心软守信,或者其实,他也在为柴氏血脉,留下最后一条退路?
上任楚王临终时,拉着唯一的嫡子柴斐,交代说:“我儿,时机已到,是时候出手,夺回我们这一脉失去的东西。”
柴斐答应了父亲,高调地整治封地,低调地觊觎陇西地域,经营多年后,在宝应八年十二月初,以最小代价和损失,一举拿下蒙山腹地,随后又整装出发,征收安山岭。
在其他诸侯各自封王之时,楚王的心腹老臣们曾一齐跪求他,顺应天意,宣王建都。
楚王却这样答复:“柴家早就建国建都,宝应年少,不成事,守不住这天下,都是一家人,除了我,还有谁能帮他,他日后定会好生答谢。你们啊,怎能劝我去做那逆谋之事?我该做的是反逆!”
反逆,反谁的逆?谁才是逆贼?是郭郿,是其余诸侯,还是弑兄篡位的柴琨一脉?
一切尽在不言中。
作者有话要说:决定把这一部分放到番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