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花镇,青石板铺就的长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人声鼎沸之时,长街一端,忽然响起一阵欢快的哒哒哒声,这极富节奏的声音,立刻吸引了一部分人好奇的目光。
目光望去,便看见一辆牛车驶来。
拉车的是一头老牛,车棚上堆满了麻袋,旁边有三个穿着粗布麻衣,作短打装扮的人步行跟随,看样子,似是农家百姓来镇上卖粮食。
这三人之中,有年老者,有中年者,不过最为显眼的还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少年。
小少年有一双桃花眼,扫过往来人群时,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几分漫不经心,唯有仰头和另外两人说话,才会露出一丝暖意。
“三儿,等下到了米铺,你就在外面看着车子,我和你爹先进去谈价钱,谈好了之后再搬。”
卫长河在大事上,向来很有一家之主的风范。
“知道了。”卫三勾了勾嘴角,笑意吟吟,小心打着补丁,“爷爷,你要是谈不拢价,也可以叫我一声。”
他做过生意,多少知道怎么打动这些商家。
牵着牛的卫平笑了一下,似乎看不惯儿子卖萌的小模样,淡淡地泼冷水道:“叫你做什么,就你这副小身板,老实看着车子就行!”
“……”卫三嘴角抽抽,良久,他无奈地掏了掏自己的耳朵,不知道怎么说。
自己做了那么多次的田螺,卫平明明吃得不比任何人少,嘴上却还是不饶人,时时刻刻打击他,全方位地演示如何将一个少年的自信心从头摧毁到底——这要是原主,也怪不得和他关系不好了。
也罢,他卫三爷大人有大量,不和他一般计较!
“好,我老实看着车子。”卫三手心向上,做出一个我很识趣的姿态,乖乖地闭嘴,等在了牛车边上。
米铺在镇口牌楼不远处,到了米铺门口,卫平和卫长河进了里面,留下卫三一个人在外面。
他等得有些无趣,便爬上了牛车,俯首看过整条街。
棠花镇的隔壁是扶蔷镇,两者相距不过五十里,后者乃是一个水上小镇,水路畅通,可以直达郡城。
因为这个原因,临近的棠花镇出行方便,商业发达,在乱世避开了战乱,又在天下安定之时最先享受到了新朝的政策,加上还有一座闻名江南的初心书院,地杰人灵,引得无数学子前来交流,就更加繁华了。
所以棠花镇虽是一座小镇,相比起来,却并不比县城差多少。
卫三刚进镇子的时候看到,还以为所有镇子都是这样,亏了卫长河解释,才了解到其中的不同。
他坐在高高的麻袋堆上面,看着穿着长袍的行人,还有沿街跑过的小孩子,眼里露出一丝笑意。
无论如何,盛世之下,方得安乐!
他能够穿越到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也是他的幸运。
如果到了战乱的年代,他可能又要重复以前单调危险的生活,那重活一次的意义还有必要吗?
第二次的人生,就应该好好去享受!
卫三在心里点头,目光远眺大街小巷,暗暗肯定自己的想法。
这时,卫长河和卫平正好从米铺里面走出来,卫三看见立刻跳下了牛车:“爷爷,价钱谈好了吗?”
“价钱谈好了,现在往里面搬就可以了。”
卫长河回答了一句,和卫平抬起一个麻袋,向米铺走去,卫三见状赶紧上去帮忙。
三人齐心,很快,四个大麻袋全都搬完了。
今年大豆的收成还不错,每亩约有350斤,算是卫家齐心协力照顾得好,才能有这样的产量,按每斤一文钱,一年下来,七亩地大约可以赚到二两半的银子。
卫长河带了700斤,拿到了七钱银子。
他还带了一部分水稻过来,早稻的产量比晚稻高一些,两亩水田一共得了600斤,他带了300斤过来,留了300斤在家里吃。因为早稻的口感较好,所以收购价还挺高,每斤三文钱,得了九钱银子。
这一趟走下来,卫长河手上一共才一两六钱银子,远远不够什么用。
还好,大豆收了之后,旱地可以补种大白菜,等到过冬之后采收,也是一笔收入,水田也可以种一批冬小麦,零零散散地加在一起,勉强能支持卫家的七口人活下去。
卫长河领了钱,拿着米铺还回来,下次可以接着用的麻袋,脸上都是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