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这两下巨大的爆炸声,寿州城东西两边的城墙都被炸的坍塌,四处横飞的砖石带来了附加的伤害,而城头上那些被爆炸波及的宋兵更是凄惨,很多人连呼声都没有发出,就被灰尘淹没了。
今天帝国军的猛烈炮击,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压制城头上的守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挖掘地道提供掩护。
已经习惯使用火药武器的帝国军,当然不会用士兵的生命去攻城夺取胜利,在遇到坚城的时候,使用炸药才是他们的首选。
经过帝国技术科学部那些能工巧匠的不断研发,火药被不断的改进,很多具有专门用途的火药武器也被发明出来,例如现在各大军团配备的制式炸药包,就是专门用来攻城的。
城墙上出现了两处缺口后,早就蓄势待发的帝国士兵不在犹豫了,他们跟随着那变得激烈的鼓声向寿州城开始了冲锋!
望着那条黑色的帝国洪流涌入了城内,跟帝国军打过数场战斗的种师道,不禁无奈的叹了口气。
如果双方的装备和国力相当,种师道有自信击败任何的对手,但是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的委实不小。
让种师道指挥一些没有战斗信念,大多数还在使用刀枪的宋国士兵,去对阵装备了火枪和手榴弹的帝国士兵,这样的战斗让他的身心都充满了无力感。
帝国军进城之后,瞬间就击溃了城墙被炸塌之后,还处于震撼状态中的宋国士兵,随后按照各自的班组连队,组成了数个小型的团队向前缓缓推进。
寿州城作为主战场要容纳十五万的宋军,因此种师道早就遣散了城内的百姓,所以此时的帝国军并不需要顾忌什么,只要是面前出现会动的活物,那就会遭到整只突击小队的集火。
帝国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军团,十二万的兵力围住了寿州城的东、南、西三面,却独留了北门。
虽然斯巴达克斯、克雷斯、利奥尼达等人都来自其他的世界,也都是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全凭本能领兵打仗,但是随着帝国的建立,他们都有所改变。
如今这几位帝国领兵的大将,没事的时候手边都有一本《孙子兵法》,哪怕是在战时也经常翻阅学习。
如今攻城的法子叫做“围三阙一”,又叫“围师必阙”,正是华夏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列举的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
其中的“阙”,通“缺口”的“缺”,“缺口”之意。意思是强调包围敌人时要虚留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面合围敌人,就可能促使敌军指挥官下定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军指挥官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敌军士兵斗志涣散。
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地预设埋伏,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埋伏圈中。特别是围困坚守城堡的敌人,一旦敌人弃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战战场上彻底消灭敌军。
相比之下,与逃窜之敌作战的难度显然要比与死战之敌作战要小得多,代价也会少得多。稍微有头脑的将领都能算过这个账来,所以“围师必阙”是历代战将常用的一个战法。
实际上,“围师必阙”既是一种战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同样的,“围师必阙”也可以引申到谈判桌上,有时候会因为形势所迫,对方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还在“负隅顽抗”,如果你继续正面施加压力的话,对手非常有可能会“鱼死网破”“玉石俱焚”,最终导致谈判告吹,使此前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要想避免这种结局,最妙的方法莫过于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晓以利害,给对方指一个能够被其所接受的出路,并引导谈判结果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运作。
如今帝国重兵云集,一方兵强马壮,补给充足,士气如虹。而另一方粮饷稀缺,士气低迷,不管是几位帝国的将领,还是城中防守的种师道,心中都知道最后的胜利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