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横行千里遇故人

北宋的无限旅程 翼孤行 2394 字 10个月前

中华帝国不但供给这些受灾百姓足够的食粮,还为他们搭建统一的住房,发放种子和农具,甚至还有耕牛,帮助他们用最快的时间重新开始新生活。

人心都是肉长的,宋国让他们流离失所,易子而食,而帝国却用实际的行动感化了这些百姓。

当道路两边正在耕作的农夫,见到飘扬着双龙旗的运兵列车经过时,虽然欢呼声零零落落,但毕竟不再是以前的仇视了,这就是最大的进步。

三万大军进入宋国的两浙路境内后,看到的还是一片荒芜,不过看到在此地迎接帝国军队的宋使之后,易容过的李南还是颇为惊讶的。

这次徽宗赵佶派来协调帝国军队入境的使臣,乃是李南当年在东京城的故人,蔡京之子,如今归位少傅的蔡攸。

蔡攸此人或许是受到了他父亲蔡京的影响,虽然依靠阿谀奉承获得了徽宗的欢心,登上高位,但不思政事,一心只求银钱富贵,甚至因为权利竟然跟父亲争斗。

见到是故人蔡攸,跟他打过交道的李南反而笑了。

如果来的人是李纲那种为国为民的强硬派,李南还真怕对方会铤而走险,不顾金兵之围先致自己于死地。

对于李南来说,蔡攸这种爱好名利钱财的贪官比较好腐蚀交流,但是李纲那样的油盐不进的家伙,才真正要人头疼。

故意变换了一下嗓音,李南下马来到满面恭敬笑容的面前,仔细端详了片刻,这才明知故问的说道:“宋使可是宋国少傅,蔡攸,蔡居安么?”

虽然面前这个人给自己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但蔡攸不敢多问,微笑应道:“在下正是蔡攸,敢问将军大名?”

李南摸了把脸上黏着的络腮胡子,大笑道:“好说,本将军姓霍,叫霍溶金。”

蔡攸虽然贪财好色,喜好争名夺利,但是他纵横大宋官场数十载自然不是个蠢人,一听便知道对方报的乃是假名,不过他并未点破,依旧称呼李南为霍将军。

中原地区由于地域广博,境内多有山峦,再加上受限于科技水平,因此很难修筑出合格的道路,所以水运自商周时期就是运输物资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时代大规模军团行军起来,可以说是非常的艰难。

古代绝大多数道路的条件后世的乡村街道都不能相比,大多数的泥土路只能容许二三人并行。这就导致了军队行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排成两列到四列。

如果一支军队排列城两排,而每个士兵占据一米。这样算起来,李南这支三万人的军队,就会长达一万五千米,也就是说这支军队要占据三十里的道路。

而这还仅仅说的是步兵,要是骑兵的话,队伍的规模会加庞大。

除此之外,军队的人数过多,还不能从一条路行进。

因为三万人马分散的时候还好,但是一旦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成恐怖的怪兽。这些士兵和战马几乎会吃光路上的一切,甚至道路上的沙石都会被踩烂,沿途的一些水源也会被喝干。

史书上常常记载某将军兵分几路,其实不是那些将军不懂得集中兵力,而是他们受限于环境和后勤能力,只能如此罢了。

中华帝国的都城长沙,距离宋国的东京城有将近两千里。

就算这一路上毫无阻碍,天气良好,不刮风下雨,按照最快的行军速度来计算的话,每天也不会超过百里,这还是李南率领的三万帝国精锐,并没有携带任何的重型武器和辎重车队等等。

按照这个理论速度来计算的话,帝国的三万大军要想到达目的地东京城,至少也需要一个月左右,如果按照实际路况来看的话,估计两个月都到不了那里。

如今两路金兵攻势甚猛,如果真的等上五六十天才能抵达战场,那军队糜烂的大宋恐怕早就被金兵攻破东京城了。

考虑过所有因素后,帝国国防部的众多参谋为李南谋划了一条看似遥远,但实际上最节省时间的路线。

三万大军先在本国境内横向东行,到达福建行省后再向南走,穿过两国的国境抵达宋国两浙路的州府所在地杭州,到了那里就可以从京杭运河坐船向北行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