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因公而来

贾琮却也不急,听诸多士子们或吹捧或埋怨。

忽地,一士子大声言道:“清臣公子,去岁一载公子因孝悌之义,弃笔投戎,万里赴戎机,吾等心中实在憾然。然又心存侥幸,古有王少伯、高仲武,皆为边塞诗大家。不知公子去岁可有所得?”

王少伯即王昌龄,高仲武便高适,二者以边塞诗著称。

贾琮见烟雨楼内依旧无人出来,想了想,笑道:“在下只入军中一载,自身并无什么体会。但却有幸与奉天老将军赵浩固成为忘年交,几番长谈后,心有所感,又因老将军颇通文墨,相请诗词一首,不好推却,便书一阙《江城子》,赠与老将军。诸位仁兄若不嫌,在下便诵背一番,请诸位指点。”

“好!”

数百人之叫好声轰然作响,直冲云霄。

又瞬间寂静,侧耳聆听。

贾琮朗声道:“《江城子·赠奉天将军赵浩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好!!”

又一阵比方才叫好声更热烈的喧嚣喝彩声,冲天而起。

这何止是一阙词,分明就是一副不老廉颇将军画!

自此之后,奉天将军赵浩固当如汉时李广、唐时哥舒一般,为世人所传颂。

这时,外面比烟雨楼内更热闹的动静,终于惊动了“高层”。

三名衣着儒衫的年轻士子被烟雨楼奴仆们簇拥而出,尚未出门便遥遥拱手见礼道:“哎呀呀!万不想清臣公子近日能从瑷珲归来,实在是不得一点消息,吾等失职,吾等失职!半月前我还在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贾三首不至,此届百花会有名无实也!万幸今日无憾矣!”

“在下李珣李朝宗……”

“在下吴谦吴受之……”

“在下方鸿方密之……”

“见过清臣公子!”

这一刻,方见贾琮于士林之中的地位。

此三人与张贞张定生,被长安士林称之为长安四公子,端的炙手可热。

周围士子们见这三个年轻一辈的风云人物如此恭敬,却并不奇怪。

因为文人,终究还是要以文说话。

更何况贾琮师从松禅公,又备受天下师牖民先生喜爱,这等出身和师承,再加上其天赋奇才,谁人能不敬,谁人敢不敬?

文人相轻“文无第一”是没错,可那是在彼此实力相仿,所差不多时才会如此。

然而以贾琮自“出道”至今日所作之文,大乾开国百年,敢言胜之者,又有几人?

纵然当下有人敢自言胜之,也都是不要面皮,无自知之明者。

但凡有稍微要脸的,都当甘拜下风。

所以,贾琮合该受此推崇,理所当然之势。

不过贾琮却不会以此而自得,他不卑不亢的还礼道:“实不敢当诸位兄台之赞……贾琮日前自黑辽而归,今日却是因公而来,做了恶客,皆为琮之失礼也。”

此言一出,众人才猛然想起,贾琮随行而来的,还有一些恶鬼罗刹般的悍卒,和下贱的番子。

因公而来?

因何公而来?

……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人孟郊在科举中试后,写下了这首《登科后》,道尽了千古盛唐之风流韵诗和骚气。

一个士子,在金榜题名后,迫不及待,立刻马不停蹄,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看花之地,便是在平康坊。

尽管几经战火后,当年盛唐的平康坊早已埋在青史余烬中。

然而,自新朝初立时便有人谏言:若无平康坊,怎能和盛唐比肩?

百余年来,终使风流再现。

雕梁画栋,朱楼深宅。

三十六家云阁,繁华似锦。

七十二处绣楼,处处添香。

有五陵少年,白衣足风流,骑马倚斜桥,引来满楼红袖招。

似千载之前,有李太白脱靴唱云裳,有乐天挥泪,叹万古长恨。

在这不食人间烟火的繁华富贵之地,留下了多少风流文华,也留下了多少悲欢离苦……

只凭这历史余韵,哪怕只是承续之韵,也足以让世人对此地产生足够的敬畏。

更别提能在此处设一云楼者,皆非富即贵。

逍遥快活天经地义,但若想寻是非,却是来错了地方。

谁能知道,在此处不知哪座楼里,坐着只着一身员外服与人闲谈话酒的老人,其实是六部高官?

谁又能知道,在平康坊哪座香闺锦被中,裹着哪家王府世子……

纵然是名满天下德望高隆的牖民先生和松禅公,亦曾在此与名家对弈,听媚娘抚琴。

所以,就算韩涛不在贾琮耳边絮絮叨叨的说着平康坊这处销金窟的骇人背景,贾琮也未曾想过,要用这百十亲兵血趟一遍。

做孤臣都不是这样做的,那不叫孤臣,那叫智障。

南厢锁子胡同那处烂泥坑,和这处“火坑”,到底是两回事。

因此,贾琮的面上又恢复了让人如沐春风的微笑。

若非身边的亲兵着实骇人,一路上路过的云楼窗边眺望的姑娘们,少不得招呼这样俊俏的小郎君。

平康坊,烟雨楼。

即使在坊内七十二家名声鼎盛的青楼中,烟雨楼也能排名前三甲。

除却楼中清倌人才貌双绝,花魁李九娘艳绝天下外,烟雨楼的壕,也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

煌煌九重烟雨楼,颇有气冲凌霄之势。

整个平康坊内,亦数此楼最高。

烟雨楼花魁李九娘便居住在第九层处,或抚琴或吟唱,俯视着平康坊内的千百妓人。

骑于马上,贾琮仰头望着这座青楼,心里有些震撼。

虽然这座如能观云海烟雨的高楼,远比不上皇宫中三大殿来的震撼。

可一座青楼,就能以九为数,还能如此气派堂皇,贾琮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无论如何,可见此楼背后的背景,有多深不可测……

此时,烟雨楼前的街道前停满了车马骡轿。

又有不知多少身着儒衫的士子们,挤在烟雨楼门楼前,只为一观百花榜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