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摧山虎几个发现伊阳城头的滚木礌石已经告罄,他们发动老营生力军进行总攻击,并且多次冲上城头,伊阳城岌岌可危之时,西边一阵大乱,传来“呯、呯、呯……。”的火铳声。
带着军民开始和冲上城头的流寇肉搏的李中正听见了火铳声大喊大叫:“乡亲们,一定是救援的官军来了,咱们有救了,快把贼人打下去!”
许多守城青壮也听见了火铳声,霎时间伊阳城头的军民士气大振。
他们有的端着长枪刺,有的用大刀砍,有些人只有木棍,此时也是抡圆了砸,已经军心动摇的贼子们一时间不能抵挡丢下两三百具尸体落荒而逃。
郭三喜自己的武力值恐怖,他长得牛高马大,临战时在缠绕软甲和棉甲外又穿上全钢胸甲,这八百人里有黄家私兵出身的军官六十六人,其余人也是五千乡勇里的佼佼者。
因为越接近战场面临遭遇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一路上留下的都是技能或者体力稍逊之人,最后的七百余乡勇当然都是好汉。
虽然这些乡勇没有胸甲和缠绕软甲,但是都有黄家独家生产的帆布材质内衬钢丝的棉甲。
这种战甲轻便保暖,防护力足以抵挡流寇的弓箭,即便被明军制式步弓直射在四五十步左右也能够抵挡。
因为这是冬天,厚厚的棉衣也起到保护作用,流寇的射箭水平比建奴差远了,况且他们没有多少步弓。
郭三喜的队伍里骑兵太少,只有七个军官能够骑战算得上骑兵,其他人只能算骑马步兵,加上李家堡的八个武术家也不能冲击敌军。
处理日常事务是职位略高的许四九说了算,打仗就是郭三喜这个军事主官做主,黄家的作战条例最起码的一条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郭三喜安排许四九带着一百乡勇和九个宣传队辅兵断后,自己和六十六个军官顶盔掼甲率先冲阵,身后尾随攻击的是二百使用木杆长枪的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