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的先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体系里的人民都知道唯有跟着军队走,光耀门楣才会成为可能,因为连民事官的录用和升迁都跟军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百姓如此思想认识,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好事也会有不好的一面。
有许多已经满师的年轻工匠不满足于做技术工人也报名参加挑选,他们都是学习了一年以上的年轻人,文化考试大多数轻轻松松过关了。
赵时敏发现情况不妙,军队如此搞法,岂不是把他手下的后备高级技工都弄走了,他急急忙忙来找恩师反映了这个事情。
这怎么行?培养一个技术工人比训练一个火枪手难多了,黄胜自然不肯做涸泽而渔的傻事,立刻颁布命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不接受满师并且在职的工匠从军。
为此黄胜和赵时敏特地把那些通过考试的年轻工匠找来开茶话会嘉勉一番,肯定了他们的从军热情。
并且把他们的这一次行为定性为积极主动报效黄家,档案会留下这个闪光点,能够证明他们不惧怕建奴,敢于上战场搏杀。
家主和颜悦色以拉家常的方式跟年轻工匠交流,效果很好,大多数人接受了家主的观点,军人打仗离不开他们提供的后勤保障,他们表示会安心在工厂努力生产,为战士们制造出质量上乘的武器。
踊跃报名的年轻人虽然多,黄家也不能照单全收,依然从考试成绩过关的少年中挑选不是独子且身体素质好,家世清白,父兄是先进工作者的优先。
掐死了这些条件最后有五百多年轻人过关,再次挑选二百人学习打炮,剩下的人补充为火枪装填手。
以后再次补充新兵就不需要如此了,直接由亭长推荐他领导团练中的军事技能出众者,负责招募新兵的主官考核就可以,这些兵还是经常参加训练的,上手更加容易。
本书起点首发,如果各位看官觉得本书还行,请到起点中文网给本书投一下免费的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一定有更加精彩的情节回报给书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