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相国,已经都处理了,现在洛阳城内已经实行了军管制度,好在西凉军因为之前的事情,已经知道了制度的执行对他们的好处,因此现在的洛阳城没有出现一点点的混乱。”李儒点了点头汇报道。
“嗯。”董卓点了点头说道:“大汉朝的制度还是不错的,只是执行的人坏了,再好的制度也没用。”
“那些小子们虽然大字都不识几个,但脑子又不蠢,明明白白的职务工作给他们讲清楚了,有什么是做不了的,又不是制定什么天下大计。”
“是。”李儒恭敬的应到。心中也对董卓这一想法佩服不已。
想当初刚刚得知董卓要清理掉世家大族的人而后让西凉军的军士官(从底层的伍长、什长开始)去代替那些世家大族的官员维持洛阳城的运转,李儒其实心中是完全不看好的。
毕竟说到底他李儒也是正统的士子,那怕是寒门的,那也是士人的一员,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士人,自然是不大看得起那些大字也不认识的莽汉了。
那怕李儒因为常年厮混西凉军的关系,对那些武力强或者军阵指挥能力强的人才另眼相看。
但那并不代表李儒就真的对底层的西凉士卒和底层军官有多少看重,或许让他们打仗,李儒能放心,但去当文官那不是说笑吗?
因此李儒一开始虽然遵守了董卓的命令,但同时他也已经做好了洛阳大乱而派大军直接镇压的准备。
只不过之后的现实真切的告诉了李儒,他的准备是多余的。
被西凉军的军士接管后的洛阳,不光没有出现大乱,甚至连小混乱也没有出现,而在各方面没有问题的同时,反而各各官衙的办事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对此李儒从第二天就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出现,从前都是读书的世家士人在管理百姓,运行制度。
包括李儒自己也认为没有这些世家士人的帮助,根本不可能管理好这些职务和百姓。
但如今现实却告诉李儒等见证了这一切的人,这事其实并不是一定非要士人不可的。
那些大字不识的汉子,只要教导一下,其实也能干。
一开始包括李儒等人都因为这点而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读书的意义何在?
直到后来,李儒费尽心思的去观察去揣摩后才知道了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在人身上。
朝廷的制度一贯都是从上到下的去执行的,通俗来讲就是上面下命令,下面的人执行。
那么那里才是发命令的最上面呢?
自然是朝廷的皇帝和三公九卿了。
而官员无论大小,其实总得来说就三个权利,一是制定计划发布命令的决断权,二是具体事务的执行权利,以及连带着的实际监督权。
因为封建帝王独裁的问题和仙道势力伟力的问题,在强势的帝王面前或者仙人插手的时候连三公九卿有时也都会成为执行人和监督人而不是决策者。
而董卓的军管其实就是抛弃掉大多数官员本来就很少用到,甚至一辈子也没机会用的官员的临机决断权,只需要那些大字也不认识的军官们去执行官吏的执行权和监督权罢了。
如此只需要分派好讲清楚各自的职务加上执行人本人不腐败,在大汉多年完善的制度和经验下真是想要出错也难。
“看来你想明白了。”董卓点了点头说道:“在这个有着神话修炼,个人伟力归于己身的大世界之中,你曾经所在意的凡人百姓之中所谓的世家豪门其实真的不算什么。”
“士子文化,虽然重要的,但人道发展到如今这一步,很多事情早已经都是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了,后来者那怕无法再前行下去,也能依靠古典的经验维持稳定,不外乎多几次人道劫难而已。”
“可凡人的劫难对那些高高在上的仙神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是亡族灭种的死绝了,没有人会真的是从为凡人的角度上出发去想的。”
“世人所言的神佛慈悲不过是强者额偶的怜悯或者利用罢了,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会可怜外面的乞丐流民,但又有多少人是带他们回去的,那怕是有带回去当奴仆的恐怕也不会是因为存粹的怜悯吧!”
“这才是我在达到权利巅峰之后想要寻求仙道队原因,一日不入长生法,我们的命运就一日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董卓幽幽的说道。